农村红白喜事的心声(村里的红白喜事儿)(1)

本文作者刘细江,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凤岗镇小语骨干教师,镇优秀班主任。立足教坛,心系孩子,情痴教育。她教学能力较强,语言文字功底较为扎实,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见长。作为班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注重家校沟通,创新管理模式,成功打造“微电影”班级特色。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下人家办红白喜事儿那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质朴地道,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那情那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令人回味不已。虽然现在有的人家办酒席还保留着传统味道,但终究被现代化的气息冲淡了,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让我再来细细梳理摆酒席前前后后的琐碎儿。

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平时餐桌上的佳肴远不及现在丰盛,孩子们的零食跟现在相比是天壤之别。如果哪个小朋友有一包清凉糖或者一根棒棒糖定然会招来伙伴艳羡的眼光。所以,由大人领着去亲戚乡邻家吃酒(参加红白喜事的酒席)就成了一种莫大的奢望。一来可以在餐桌上大饱口福,贪婪地享受着美食带来的快感;二来四面八方拥来的小朋友聚成一堆,可以放肆地撒野、玩个痛快,没人管你。当然更多的是感受那种热闹的气息和氛围,整个人都兴味盎然了。

酒席当天,整个屋堂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屋檐下,地坪里,厢房里,灶屋里,到处是人。院子里扯起了篷布,大人们借来全村每家的方桌长凳整整齐齐摆好,桌面铺好了台布,台布上摆好了碗筷。小孩子们在其中穿梭,打闹嬉戏,等着饭菜上桌。

上午,厢房里人挤人,摩肩接踵,等着上礼金。主人安排一个亲房坐在桌前,桌上摆着一个红色封面的礼金簿。首先写上某年某月某日主家什么事宜,接下来就依次写好姓名、情数或礼品。要清清楚楚写明张三、李四情币多少元,绝不含糊。因为主人既要根据情数对账,以后还要根据这个数额还情的呀,礼尚往来,只能多不能少。写情数的人旁边还有一个助手,负责发放主人的回礼。一般打发一个小小的礼品袋,里面装有一包香烟、一条毛巾、一袋糖果外加一个小红包等。上好情数的客人满面春风而去,赶紧去找个好位置坐下,等候开席。

隔壁的厨房内外是一片紧张忙碌而井然有序的景象,厨师带领着帮手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厨事活动。烧火的烧火,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跑堂的跑堂,装盘的装盘,烟熏火燎,弥漫着浓郁的香味。我现在念念不忘的是甑蒸饭,那是我记忆中吃过的最好吃、最香甜的米饭。空旷的院子里用土砖、泥巴砌好了一个大灶,烧起的柴火炊烟袅袅。自家种的大米反复淘洗干净后放在一口大铁锅里加足量的水煮至米爆腰时,用一个细密的竹筛捞起放到一个圆桶形的甑里蒸。下面放蜂窝煤烧,要蒸大半天。安排蒸饭的人一定要选一个有经验的老手,这样蒸出来的米饭一粒一粒,晶莹洁白,绝不粘连。吃一口,满嘴留香,爽口弹牙。大人小孩吃了一碗还想吃。个个口里称赞:这饭真好吃!

正午时分,一切准备停当,厨房里宣布开饭。这时主人的一个亲房点燃一挂大鞭炮,鞭炮硝烟四起,响声震耳欲聋。地上马上散落开了一地的爆竹纸皮,像仙女撒红花。爆竹响完,亲房开始致词:大体是陈述今天是什么日子,主人家什么事宜,主人酒水淡薄,招待不周,请戚族邻友多多包涵之尖。全体客人要在桌子旁边起立静听。当亲房致词完毕,厨房里开始涌出一支浩浩荡荡的上菜队伍,打盘的好手单手高高地举起装满了菜的长方形茶盘,兵分几路来到各张桌旁,再由旁边的助手协助把盘子里的菜碗端至每张桌上。有合菜、扣肉、大品碗里的大杂烩……家乡地道的美食应有尽有。同桌的人大多熟识,在经过一开始短暂的客气之后,也就当仁不让,各自选自己喜欢吃的佳肴大快朵颐。菜品实在太多,太丰富,让人应接不暇。孩子们往往等不到菜上齐就喊吃饱了,于是抹抹油嘴四散跑开去玩了。不管大人怎么叫唤也不回来。

为了助长热闹气氛,不论红白喜事,家乡的娱乐节目是少不了的。传统的有放露天电影,那时候的电影《少林寺》、《少林小子》、《侠女十三妹》、《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影片我们百看不厌,甚至做梦都想拥有一身神奇的武功。后来渐渐发展为在地坪里扎台子唱戏,有传统的湖南戏曲,花鼓戏等。戏台上的演员身穿戏袍,头戴霞帔,脸涂脂粉,在戏台上迈着台步咿咿呀呀地唱,小时候的我看不懂,总不感兴趣,觉得没完没了。有钱人家还请文工团,这是专业的演出单位,水平要高,节目也丰富多彩,歌舞吹拉弹样样俱全,看得观众一个劲儿叫好。当然也要花不少的钱,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纷纷涌来,为的是一饱眼福。此外,还有打击西洋乐器,舞狮子耍龙灯等,酒席前后几天整个村子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那些年,村里办红白喜事的场景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不论身处何方,对家乡的依恋,对故土的乡情,永不褪色。

农村红白喜事的心声(村里的红白喜事儿)(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