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五名中国优秀的环保公益先锋荣登TEDx演讲台,在主题为"地球脉动"的TEDxNantongSalon分享会上,向三百余位现场公众及超十万的线上观众分享了海洋垃圾治理、生活垃圾分类、野生动物保护、自然教育和污染防治中大数据运用等有趣的环保话题,以及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特经历。其中,有两位环保实践家来自上海。分享会结束后,他们陆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刘春蕾:用大数据点亮环境保护的"雷达"

刘春蕾是作为一个环境污染受害者进入环保圈的。当人类遇到不公待遇,一般有五种表现:第一种人趋炎附势,他们抱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借口,只论利益,不论是非;第二种人最多,表现出既不反抗也不主动的"不得不";第三种人,是最直接的反抗者,他们懒得思考那么深、那么远,主张以暴易暴;第四种人是发挥一己之力的反抗者,他们开始思考,怎么能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刘春蕾是第五种人,这种人是经过深刻的思考,引导时代趋势,能够带领众人的反抗者,渺小却伟大。

ted演讲地表深处的微生物世界(聆听34)(1)

因为不知情,买了离垃圾填埋场不到3公里的地方作为住宅,刘春蕾一家为此饱受煎熬。抱怨过、盲目过,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刘春蕾决定投身环保。他意识到,面对环境污染,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还很不够。2012年,他组织、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成立了。他们发挥自身IT特长,开发了一款叫"危险地图"的软件程序,可以直接定位用户当前位置并显示当前位置周边5公里以内与10公里以内的不利于健康的危险源,用大数据的方式,为公众点亮环境保护的"雷达"。

经过多年的运营,虽然软件的呈现形式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但刘春蕾投身环保"保护公众对环境污染的知情权、监督权"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从2014年到2016年,上海青悦通过对饮用水、水源地、危化品、排污许可证、企业环保信用、危废及转移、辐射、垃圾处理、清洁生产等信息的调研,将中国环境信息和数据的公开情况几乎摸了个遍,按月发布调研结果并积极向各地政府部门反馈。

所幸,付出终有回报。2016年初我国只有一半的省份公开水源地水质信息,在刘春蕾团队坚苦卓绝的努力下,2016年底,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水源地水质信息的公开。现在登陆各个省生态环境厅,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一个水源地水质公开的专栏。

2018年,上海青悦还将环保信用数据与环保退税名单进行交叉计算,发现全国疑似上千家环境违法企业违规享受退税,经过与各地政府税务部门沟通,已成功为国库追缴了数千万元税款。

当被问及初衷时,刘春蕾说:"敬天爱人、知行合一,是自己一直坚守的理念。通过开放环境数据,让更多的社会领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到更加透彻的研究,发现更多潜在的关系,进而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开放环境数据,我们可以将公众与政府、企业的对话通道打开,建立良性的社会沟通与监管机制。这就是数据对公众所发挥的作用。"

如今,上海青悦的开放数据在环境与健康、交通、能源、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支持了超过1500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些论文还在国际高水平的期刊上刊发。

刘永龙:关于拯救人心,捡垃圾是最有用的事

自称"悲观主义者"的刘永龙,是本次演讲舞台上年龄最大的讲者。与同来自上海的刘春蕾不同,他是作为工作人员顺理成章地踏入公益领域的。2007年至2018年,由这位公益"老兵"发起成立的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在上海地区共组织了217场净滩活动,先后有10695位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清理垃圾570792个,重量达26.6吨。

ted演讲地表深处的微生物世界(聆听34)(2)

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所谓的"净滩"并不是轻松体面的活动,而是在海滩上捡垃圾。有观点认为,如果地球上的垃圾只是不断地你丢我捡,大家每天在市场、便利商店、夜市、摊贩消费,制造一堆不可回收的垃圾,再由一小群人参加净滩活动,这样不是治标不治本吗?净滩活动的意义在哪里呢?

刘永龙认为,"捡不完"的垃圾,正映射着当今人类"无限"的欲望,而关于拯救人心,捡垃圾是最有用的事。首先,捡一个垃圾,海里就少了一个,鲸鱼肚子里就会有机会少一个垃圾,捡垃圾能切实减少垃圾数量;其次,对于参与净滩工作的志愿者来说,海滩塑料垃圾量之大所带来的震撼,使其意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本身就很有教育意义。

悲观的人不轻易觉得能改变什么,也不会被轻易改变。不论外在圆融刀锋全无,内在却坚固得像颗石头,也更有耐心,不至于厌烦。2014年,仁渡海洋和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守护海岸线项目,在全国设立12个监测点,通过一整套标准的监测方法和数据记录,进行详实的数据采样,每单月月底,各监测点统一执行海滩垃圾监测,进行数据统计汇总,来分析和监测中国海滩垃圾状况,是唯一的全国范围内定期定点监测海洋垃圾的项目。

2017年扩大到13个城市14个监测点,全年完成75场监测,参与科研监测志愿者共计1515人次,清理垃圾件数53927.75件,清理垃圾重量1.087吨。2018年仁渡海洋的合作监测点达到27个,拥有25个监测伙伴。2019年仁渡海洋的合作监测点预计超过50个,不断增加的监测点和志愿者,正描绘出中国海滩垃圾污染的真实版图。仁渡海洋完成了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 《中国若干典型海滩垃圾监测研究报告》,并免费通过网站分享给公众。

罗丹:倾心垃圾8年,只为"爱"

"垃圾是历史,因为垃圾,我们得以知道人类文明的发展;垃圾是资源,能够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原材料;垃圾是科技,塑料瓶变衣服、地沟油送飞机上天啊等等;垃圾还可以是政治。"如此"懂"垃圾的女人,正是理事长罗丹,她关注生活垃圾8年,只为"爱"。

ted演讲地表深处的微生物世界(聆听34)(3)

提到生活垃圾,这两年上海的居民感触较深,2018年上海发布的"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所有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90%以上的居住区分类效果要达标。上海目前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类,目的是将垃圾从混合处理转变为分类收集。这场"垃圾革命"的主战场是社区,而这也是"垃圾女神"罗丹身体力行的地方。

清洁工人收垃圾的时候手常常被碎玻璃片扎破;装残汤剩水的袋子破掉,汤水流一地味道很大很难清洁;业主远距离垃圾投篮不中撒得满地都是;垃圾房又脏又臭时不时窜一只老鼠……这样的场景很多人都有印象。八年前,罗丹带领团队在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难想象,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初期的工作进展并不如人意。

经过反复思考总结,成都根与芽想到:"如果单纯讲垃圾分类对环保的重要性,很少有人会在意,但人心总是向善的,何不试试从人人平等,请居民尊重清洁工人劳动成果的角度来让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呢?"罗丹带领团队转换思路,从单纯的宣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变为宣传按规定投放垃圾可以让清洁工人更有尊严地挣钱吃饭,激发居民心中的善意。"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们践行了自己的初衷。虽然还是有些居高临下的怜悯,但毕竟也是向前进了一步吧。"

在罗丹的分享中,"赵哥"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从清洁工人到垃圾治理行动讲师,"赵哥"的人生名片转换正是从"爱垃圾"开始。"爱垃圾,就是爱这世界",罗丹非常认同哲学家齐泽克的观点,"或许当我们转变对垃圾的态度,重新发现它们的美感和用处,我们才会真的摆脱被垃圾围城的窘境"。

丫丫:遇见更好的自己,星空下的荒野守望者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想你时你在眼前……"黄亚慧(丫丫)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观鸟,因为看到一只通过照片认识的鸟飞过车窗,激动得都快把车玻璃拍坏了。就那么一次,她疯狂地爱上了观鸟,她买了市面上能买的所有观鸟的书籍,立志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看过1000种鸟的"女鸟人"。

ted演讲地表深处的微生物世界(聆听34)(4)

新疆的北部、准葛尔盆地、卡拉麦里有蹄类动物保护区,90年代这里有记录的猛禽巢区有300多个,但丫丫和她的观测组成员6次深入寻找,跑了7300公里的总里程,只发现了18个废弃巢区和4个被毁巢区,而"活着"的更是仅有一个金雕存活的巢区。这段让人痛心的经历,让丫丫和她的伙伴们陷入了思考,"人很难想要保护没有感觉的东西,自然科学需要大众认知,从而产生兴趣和有价值的行动,环境保护才能有效落地。"从保护区出来后,丫丫和几个自然爱好者共同创建了"荒野新疆自然科普志愿者团队"(简称:"荒野新疆"),成为新疆本土的自然环保NGO。同时,创建"荒野新疆生态网"作为科普宣传窗口,汇集众多自然爱好者,分享自然观察,让更多的人认识新疆的自然万物。

"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这样简单的信念,驱动着丫丫和她的伙伴们不断前行。后来荒野新疆团队发起了"守护荒野"项目,携手国内 30 家以上 NGO 和 40 家爱心企业,在现有"共享志愿服务平台"基础上,创建"云守护计划 2.0",即由志愿者自我管理、培训、成长和自愿发起环保项目的志愿者体系。该计划旨在为普通人参与自然保护提供零门槛入口;为志愿者学习、陪伴提供互助与机制;为环保 NGO 提供更精准、专业、有效的志愿者人选。平台亦通过开发周边产品等创造性方式,传播和影响更广泛的人群,打破认知壁垒,链接普通大众与自然的关系。

"生活最惬意的时候,是你坐在山上,用望远镜望着这些动物。"2018 年 6 月,"守护荒野"的志愿者们用不到 24 小时的时间,成功让一个 500 万投入的工程为上千只粉红椋鸟的繁殖让路。十几位志愿者与几十万的网友各抒其长,通过线上协作共同参与志愿行动,画漫画、写文章、发微博微信……最终让工程停工,并直到粉红椋鸟全部繁殖成功离开才再次动工。

"荒野给了不同人灵感,它让我们找到了出口,甚至找到了自己。"丫丫说要和一万人走进荒野,其实何止一万人,她更希望是百万、千万人,希望大家看见身边的"荒野",走进荒野、守护荒野。

赖芸:重启人与自然的链接,唤醒沉睡的环保意识

"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怎能容忍让它遇浩劫……",一首自然之歌,除了对自然的美好描绘,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故事和自然哲理。投身环保领域20多年的赖芸十分赞同丫丫的理念。他认为,人们只有亲自走进自然,到自然中调查和研究,对自然足够了解,才能真正明白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ted演讲地表深处的微生物世界(聆听34)(5)

1969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凯霍加河突发大火。在历史书中,这场大火常被称为对美国的唤醒电话。到上世纪70年代,强烈的环保意识已深入美国人心。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觉醒较晚,通常,我们会把2013年视为一个转折点:中国的凯霍加河时刻。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主动解决环保问题。而此时,作为中国环保领域的先行者,赖芸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15年。

他对自然的保护意识萌芽于学生时代。1998年,还在读大学的赖芸得知1996年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在民间组织的呼吁之下避免了商业砍伐,保护区中的200多只滇金丝猴得以继续生存。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原来,在民间也有人正在关注着中国的环境。为保护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一事件,给赖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境保护意识的种子在他的内心萌芽。他积极参加大学生绿色营、发起成立厦门大学绿野协会,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毕业之后,出自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爱,旅游专业出身的赖芸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间环保工作中,开始从事自然教育,为更多人提供亲近自然、审视自我的机会。

最初几年,阻力重重,很多人认为经济都没发展起来,人的温饱都没解决,谈什么环保;也有人认为赖芸只不过是麋鹿保护基地的小小讲解员,又不是环保科班毕业,有什么资格谈环保。人们的抵触和不屑让满腔热血的赖芸一度觉得很挫败,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样的经历让他意识到,环境教育不等于科普讲解。

经过不断的碰壁、反思、再出发,赖芸发现问题在于我们环境教育的方法出了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经越来越远离自然。"很难想象,从小没有被自然感动、没有和自然生命有互动经验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如何与我们这片土地相处,如何对待自然生命?"赖芸意识到,自然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重启人们与自然的链接,唤醒人们内心沉睡的环保意识。

2008年,赖芸和伙伴发起成立了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十几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使赖芸对自然界的动植物非常熟悉。"带着孩子去自然中探索,了解物种的多样性,除了体验、观察和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去了解这些物种和我们的关系。自然而然,不只是教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态度。"赖芸相信,唯有通过自然教育,才有机会从根本上、长远地来真正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据了解,此次分享会由阿拉善SEE基金会、合一绿学院、阿拉善SEE华东项目中心联合支持。作为阿拉善SEE十大品牌项目之一的"劲草同行"项目,是国内首个致力于支持成长期环保组织的持续性公益项目,其宗旨是为中国民间公益环保发展搭建起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分享会当天,五位讲者正式从劲草毕业。

对于他们的表现,阿拉善SEE华东中心秘书长兼劲草导师赵成龙表示:"都说'劲草同行'是中国环保NGO的黄埔军校,我们一直以企业家的思维、眼光、经验,用企业家的力量去助力环保NGO的发展,去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的企业家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受益良多。"阿拉善SEE基金会理事、劲草5年资深导师陈志忠告诉记者:"劲草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导师制,我们的导师都是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资深公益人士。'导师'二字,对我们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很荣幸能见证五位讲者的认真与坚守。"

(王一茗 朱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