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能想到在古老的东方,有这么一位君主,会那冰冷寂静的皇宫中,痴情地为了一生挚爱郁郁而终呢?

天聪八年,皇太极的沈阳故宫中已有十数名后妃,当中有他敬重有加的正宫皇后哲哲,还有后来权倾两朝的孝庄皇太后此时的庄妃。

本着满蒙联姻的原则,皇太极又迎了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妃。蒙古名字为哈日珠拉,汉译名为海兰珠。

她本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庄妃的姐姐,公元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其道盛京与皇太极成婚。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1)

纵然此时的海兰珠已算是大龄女子,然而却备受皇太极的宠爱。

关于海兰珠嫁与皇太极之前的资料,翻遍史书都未曾有记载,故而有史学家据此推测,她以这样的大龄嫁给皇太极,或许是因为是二婚的缘故。因而在现在诸多电视剧中海兰珠都是以一介寡妇身份与皇太极相识。

宸妃的称号在后宫中尊贵无比。“宸”含义为北极星所在,常用以指宫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称。早在唐朝武则天和高宗皇帝玩文字游戏,便像将自己的称号改为“宸妃”,然而被群臣阻止,未能如愿。

由此可见,一时间,宸妃在后宫的地位远远超过了比她年轻五岁,且早嫁九年的妹妹庄妃,仅次于姑母皇后哲哲。

后世所称的“崇德五宫”后妃,便是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而皇太极封宸妃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自小追随、屡屡立功的庄妃仅居五宫之末。

崇德二年,他们迎来了彼此的爱情结晶——皇太极的第八子,也是皇太极最为喜爱的皇子。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2)

都说母凭子贵,然而因为这个儿子却是皇太极爱屋及乌,龙颜大悦下创大清先例,在大政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庆祝这个孩子的诞生,并昭告天下对外颁诏宣布这一喜讯,举行大型宴会和演百戏,盛筵宾客,大会群臣,颁大赦令,释天下囚犯,希望能万民同贺。

这是他和她的第一个孩子,万千的荣华富贵都付与他也不足以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他只是希望,可以借由这份荣耀,让她懂得自己的一番心意。

对于盛宴,他的解释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然而她和后宫诸妃乃至外朝大臣心中都明白,他只是爱极了这个孩子,因为此前七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九子,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十一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

自古以来,千万人之上的帝王表达爱意,或者恩宠的方式很简单,恨不能将天下宝物堆积于她跟前,讨她欢心。撕帛的夏桀,只为换妹喜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只为千金求得褒姒一笑;出征不追败军的高欢,只为等宠妃冯小怜化妆完毕……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3)

仿佛浩瀚史册中,亡国之君永远都和红颜祸水脱不了干系,然而这高高在上的君主拱手江山讨她欢的态度是否真的和爱情相关?抑或他们所想的,仅仅是打扮好自己手上这些个精致的洋娃娃?

皇太极则不同,他宠爱宸妃,但并未停止攻打明朝的举动。开疆辟土,称雄东北,捷报频传,故而在皇八子诞生的庆典上,自然是八方朝贺。

蒙古各部落的首领是送来大量贺礼,而朝鲜国王则在元旦日上皇帝皇后贺表、敬献方物的同时,还上了皇太子贺表,并进献皇太子礼品。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4)

各式贺礼,八方宾客,皇太极自然是大为欢心,故而数次大宴宾客于崇政殿、清宁宫,一时间盛京盛况空前。

皇太极对八皇子这番宠爱之心,众人都心知肚明,心想着有八皇子被立为储君的可能。君王的宠爱,爱子的可亲,无不令宸妃感到春风得意,鲜花似锦。

然而,或许正应了好景不长,盛极必衰这样的话,被受宠爱的皇八子不到一岁便夭折了。皇太极虽是悲痛万分,然而毕竟还有其他七个儿子,更何况两天后庄妃又为他生下了第九子。

可是宸妃则不同,皇八子是她的依靠,是她对未来的憧憬。儿子的骤然离去,让她不能适应,更何况皇帝现有八个孩子,她今后还有什么可以去争宠夺爱?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5)

因此,宸妃此后是郁郁成疾。皇太极看在眼里,自然也是急在心中,然而除了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之外,他也想不出什么可以安慰她的办法。

崇德六年,松山会战,皇太极御驾亲征辽西攻打明朝死守的军事要地松山、锦州。然而,驻军三日后,盛京官员上奏关雎宫宸妃得病。

此刻的他,同历史上那些备受非议的昏君没有什么两样,本已是两军对垒的严重时刻,而他却立刻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各固山额真,命他们固守杏山、高桥,而他仿佛是忘却了一统天下的野心,十三日一早,便车驾起行,昼夜兼程赶回盛京。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6)

马不停蹄,十七日终于抵达了旧边界。只可惜当晚一更许,盛京便又派来特使奏报宸妃病危。得知这一消息,顿如晴天霹雳,他立即拔营,连夜赶奔,并遣大学士希福、刚林及冷僧机、索尼等急驰前往候问病势来报。

只可惜,终究还是晚了一步,他与她终究是连最后一面也这样错过了。兵临城下,便传来宸妃殡天的噩耗。

她的温柔美貌,便永远终结在了33岁。

心中若五雷轰顶,皇太极奔赴宸妃遗体跟前,声泪俱下,悲痛欲绝。得到君王的恩宠容易,然而保持君王的宠爱则难;让君王动情一时容易,然而让君王可以为之流泪则鲜。

无尽的悲痛与思念,使得他“饮食顿减,圣躬违和”甚至“言语无绪”,最终大病一场,此后再也没能返回松锦战场,当初的意气风发,壮志雄心都化为灰烬。在太宗的坚持下,丧殓仪式从厚举行。

宸妃的殡所设在盛京城地载门外五里,皇太极频繁地率众王及后宫女眷至此祭祀,每次祭祀太宗都亲自在灵前奠酒,回到宫中,皇太极坚持不入宫,而在临时的御幄中居住,以表示对宸妃的哀悼和怀念。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7)

皇太极追封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举行了隆重的追封礼。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他并请僧道人等为宸妃布道诵经,超度亡魂,将宸妃之丧被视为国丧。他每次出猎,必过宸妃墓地下马伫立,长时间地凭吊默哀,以茶酒奠祭,痛哭不止。大祭、小祭、月祭、冬至节令祭、岁暮祭,年祭。

宸妃的死对皇太极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因而每次祭祀皇太极都是“恸哭莫酒”,长时间茶饭不思,甚至几次昏迷过去。

一国之君这般模样,于国于己而言,自然不是什么吉兆,因而朝中的大臣见此无不忧心如焚。清初著名的言臣祖可法、张存仁等纷纷进行劝说,皇上如此悲伤,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却未免太过了。皇上乃万乘之身,负有底定天下、抚育万民的责任,皇上一身关系重大。现在与明朝的交战正在进行,皇上不能过分沉湎于悲痛之中,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这才是举朝上下想看到的。

然而此时的皇太极却不是马背上那个叱咤风云的大清君主,而是流连着爱妃的痴情儿。松锦大战捷报频奏,关外四座重镇尽归清朝,关外障碍既除,挥师人关逐鹿中原指日可待。可是皇太极除了沉浸在回忆中,仿佛忘记了其他任何事情,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与难以排解的忧伤,致使他身心受损,乃至寻常的朝政也是“难以躬亲办理”。

清太宗皇太极是哪个省人(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勇猛没能入关)(8)

最终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逝于清宁宫,可以追寻他所恋恋不舍的宸妃而去,享年52岁。

两年的生离死别,对皇太极而言,是否太过漫长?他日夜祈愿和海兰珠团圆,无尽的相思中只能祈祷她千万莫要饮下孟婆汤,不要忘却前尘往事,不要忘记彼此间的来生来世的约定,在忘川畔等着他一起过奈何桥。

一切,宛如初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