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制香的王其标
对热爱美味的人来说,扬州的味道也许是街头那只咸水鹅,或是金灿灿的一盆炒饭;对向往闲适生活的人来说,扬州的味道也可能是热气腾腾的泡澡水,或是修脚师傅的那一把刀;而对于扬州“文人香”非遗传承人王其标来说,这座城市的味道还藏在流传了2000年的袅袅香气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当记者走进王其标的工作室,他正从身后琳琅满目的香料柜子中取原料,龙脑、加里曼丹、檀香、苍术……将瓶瓶罐罐一字排开后,他开始准备制香。称重、过筛、拌和、摔打……每一个步骤中的精致、专注与仪式感让人心生敬意。
王其标是70后,戴着黑框眼镜,举手投足间满是文人气。话不多的他,给记者讲起制香来,却是滔滔不绝。从扬州出土的2000年前的博山炉,到盛唐年间鉴真东渡将制香工艺带到日本,再到明代扬州人周嘉胄编撰《香乘》;从如何甄选香料、炮制萃取、依方配伍,到和香粉、醒香泥、塑形成香、理香、窑藏纯化以及包装成品,讲到了香,王其标的整个人都仿佛沉浸其中了。他摈弃现代化学制香工艺,学习中国古代纯天然、手工制香手艺,通过潜心研究,找回了《香乘》400多个古香方中,与扬州有关的20多种“文人香”的制作方法,有古代文人挚爱的“梅花香”,黄庭坚评价过的“鼻观香”……
十几年的研究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然而,有热爱就永远不乏味。一边研究着制香手艺,另一边,王其标还开始不遗余力地发掘扬州的香史,并被他有序地整理成书,从此让扬州的香学史有了比较详实、连续性的总结回顾。2019年,他随扬州文化产业推广团远赴欧洲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前不久,他又带着自己的制香手艺在长三角文博会上为家乡做宣传;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他制作了大量防疫用的香囊与线香产品,让更多人走近了传统制香业。
穿越千年而来的传统“文人香”,进入了现代,又应该如何传承与发展?王其标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过去主要用于文人雅士集会、创作使用的“文人香”,如今早已具备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条件。
王其标说:“随着国家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大家普遍更注意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追求,无论是书画鉴赏、古琴演绎,还是文人香的品鉴,都是从细节上去理解和美化生活。”日本有香道,欧洲有香水,王其标希望,“文人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项目逐步走向国际,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标志。
来源: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