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让许多观众都懵了。

皇太孙朱瞻基结婚的时候,朱棣为他的预算是275万两白银,甚至还愿意追加200万两,好哄自己的太子放宽财政政策、支持自己打仗。

明代宫廷生活真的如此奢华?区区一场皇室婚礼,便要花费275万两白银之多?

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朱瞻基结婚,根本花不了这么多钱,明代的财政制度也不足以支撑一场几百万两白银支出的盛大婚礼。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银子 大明风华皇太孙结婚(1)

儿砸!让我打仗!我给你儿子结婚加钱!


在弄清楚皇室婚礼花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多少?

明代的财政制度不及唐、宋时期完善,重农抑商的政策执行得非常严格,在财政管理上也倾于僵化,明代的税赋大多是实物税收,比如粮食、布匹、皮毛等,后来为了便于运输,才将税粮折成白银计算,称为金花银。

粮食与白银之间的兑换遵照一定比率,从4:1到1:1不等,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曾定下四石粮食兑换一两白银的折算标准,不过后来朝廷财政赤字严重,明英宗时期,则逐渐调整为每石粮食兑换一两白银,实际是变相地提高税收、增加普通百姓负担。

《明史》记载:“至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言:「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於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於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馀万石,折银百万馀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於天下。自起运兑军外,粮四石收银一两解京,以为永例。诸方赋入折银,而仓廪之积渐少矣。”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银子 大明风华皇太孙结婚(2)

想要钱?从我身上踏过去!


从史料来看,明朝初期,整个国家的税赋大约为每年3000万石,比如1381年税赋为26105251石,1385年为20889617石,1390年则为31607600石,1391年为32278800石,1393年为322789900石,这都是朱元璋时期的税收定额制度之下,必然导致的结果:天下大定后,税收基本趋于稳定。

《明史》记载:“嘉靖二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冗,内官之众,军士之增,悉取给其中。赋入则日损,支费则日加。请核祖宗赋额及经费多寡之数,一一区画,则知赋入有限,而浮费不容不节矣。”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算出,明代每年的田赋调整大约为2700-3000万石左右,但遇上特殊时期,比如打仗、营建宫殿等,实际收入国库的税赋则更少。

根据《明实录》记载,1419年到1421年期间,因为朱棣几次北征及派遣郑和下西洋探险、迁都北京等行动,每年实际税赋仅有2300万石粮食。

而《大明风华》中,皇太孙朱瞻基结婚的时间,大致就在朱棣财政紧张、每年只能收到2300万石粮食的时候,折合为白银,则为575万两白银

看到这里,各位观众就该明白,朱瞻基的婚礼绝对不可能花费275万两白银,因为这已经相当于当时的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朱棣更加不可能追加200万两给孙子办婚礼,这样操作,他也不用贿赂太子多给点财政预算,全给孙子办婚礼得了。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银子 大明风华皇太孙结婚(3)

其实我们结婚很省的!


从明成祖时期的财政收入,我们否定了皇太孙朱瞻基一场婚礼就花费275万两的可能性,不过,我们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一个新的疑问开始盘旋在好奇宝宝们的头上:明代皇室婚礼,到底要花多少钱?

在史料当中,我们没有找到朱瞻基这场婚礼的具体花费,不过,《明史•舆服志》中记载了皇太孙的婚礼仪仗如同亲王,比皇太子要低一等。

“皇孙车,永乐中,定皇太孙婚礼仪仗如亲王,降皇太子一等,而用象辂。”

古代的各种仪式规格与使用者的品级是基本对等挂钩的,皇太孙的婚礼仪仗采用了亲王的规格,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推导出,皇太孙结婚的花费,也应该是与亲王结婚花费差不多的,即使有数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不会超越等级,成为量级差异。

也就是说,如果其他亲王只花个几万、几十万两白银办婚礼,皇太孙即使非常受皇帝宠爱,他的婚礼也不可能花费几百万两白银。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银子 大明风华皇太孙结婚(4)

我们一家都抠门!


翻遍《明史》,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准确的数据,来印证这种猜测。

《明史•列传七十六》记载:“帝将大婚,诏取太仓银四十万两。(赵)佑言:「左右以婚礼为名,将肆无厌之欲。计臣惧祸而不敢阻,阁臣避怨而不敢争。用如泥沙,坐致耗国。不幸兴师旅,遘饥馑,将何以为计哉?」”

这段记载说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结婚的时候,下令要取太仓银四十万两来充作婚礼费用,大臣赵佑却说皇帝是借婚礼为名、放纵自己的欲望,还说武宗是“用泥如沙,坐致耗国”。

皇帝结婚,用四十万两银子就被说成这样,难怪武宗喜欢一意孤行,被管成这样,也着实有点惨。

《明史•神宗本纪》则记载:“丙申,以诸皇子婚,诏取太仓银二千四百万两。户部告匮,命严核天下积储。”

这说的是明神宗朱翊钧时期,想要给皇子们结婚,就下令要取太仓银二千四百万两,但被户部以财政赤字为由拒绝了。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银子 大明风华皇太孙结婚(5)

四十万两就挨骂?熊孩子不开心了!


咦?二千四百万两白银,神宗似乎挺有钱的?都能拿这么多钱给儿子办婚礼?那朱瞻基结婚也未必不能大操大办啊?

先别急,我们再来看看《明史》其他地方是怎么说的。

《明史•诸王列传》中记载,明神宗一共有八个儿子,长子是光宗,另外有两个儿子在一岁、一个儿子在两岁时就殇了。因此,明神宗能活到结婚的儿子,实际就只有福王、瑞王、惠王、桂王这四个王爷。

其中,最受神宗喜爱的福王,他结婚的时候,婚礼花费30万两、建筑洛阳的府邸花费28万两,被认为是“十倍常制“。

瑞王结婚,宫里找财政部门索要18万两白银,却谎称还不够准备结婚礼服的花费,实际这笔钱已经花费在宫廷开支中,根本没用在瑞王身上,导致这位王爷25岁还在打光棍,没办法结婚。惠王、瑞王结婚,神宗同样如法炮制,狮子大开口,索要几十万两白银来充实宫中开销,户部不肯给,又把这两位王爷拖到二十多岁,差点结不了婚。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银子 大明风华皇太孙结婚(6)

说我结婚花了半个国库?纯粹是诬蔑!


从这些记载来看,明神宗时期,他为儿子办婚礼远远没有花费到所谓的2400万两白银,充其量花了不到百万两在儿子们身上,连最喜爱的福王结婚,婚礼加盖房子也仅花费了58万两白银。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明神宗时期,通货膨胀严重,粮食与白银的兑换比率也远低于明成祖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仅有明初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福王结婚花费的58万白银,搁在朱棣那时候,只能相当于15万两左右的白银

15万两对上275万两,这可不就是完全处于两个量级的对比?

从明代财政收入以及明代皇子婚礼花费两个角度入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知道,皇太孙朱瞻基结婚的时候,即使严格按照亲王品级安排婚礼,也不过花费十几万两白银,而一向节俭的朱元璋、朱棣父子,更不太可能在宫廷开支上大肆奢华,即使国家财政有钱,他们也更愿意将这笔钱花费在北征蒙古、远渡重洋、改善民生等利国利民的大事上。

事实上,《大明风华》里便经常演绎朱棣节俭的片段,比如一顿饭只吃几个馒头、一两个小菜,又比如一件衣服缝补、起毛了仍在坚持。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银子 大明风华皇太孙结婚(7)


历史上的朱元璋,生活作风便是如此,即使是宫廷饮食,也只有早晚两顿,每个月只有初一、十五才吃肉。

李乐《见闻杂记》:“御膳亦甚俭,唯奉先殿日进二膳,朔望日则用少牢。“

朱棣事事效仿父亲,过起日子来也是格外抠门,这样的皇爷爷,即使再疼爱大孙子,也不太可能花几百万两银子为他办一场婚礼。

也许,朱棣自己都没见过这么大笔银子呢!一年不到3000万石的粮食,还顶不住马上皇帝的冒险。全给孙子?下辈子都不可能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