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很多人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那么,

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为什么会得大肠息肉?

肠息肉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切呢?

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

今天我给大家普及一下肠息肉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大肠息肉?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肠息肉(全面了解肠息肉)(1)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2、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

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

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肠息肉(全面了解肠息肉)(2)

3、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

1.饮食性因素 :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 :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 :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异常 :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6.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肠息肉(全面了解肠息肉)(3)

4、长了息肉会有哪些表现?

大多数体积较小的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肠镜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候发现;

当息肉长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现:

1.典型症状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

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2.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

3.诊断依据

①便血或黏液脓血便史。

②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③钡灌肠见多少不一充盈缺损。

④ 病理检查可确诊。

5、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

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肠息肉(全面了解肠息肉)(4)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腺瘤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

6、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

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肠息肉(全面了解肠息肉)(5)

7、发现肠息肉咋办?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

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治疗。

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前必须做活检,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否则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电凝器灼除、活检钳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

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通过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适用于小息肉。

以下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肠息肉(全面了解肠息肉)(6)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肠息肉(全面了解肠息肉)(7)

9、切除后还需要复查

大肠腺瘤治疗后还必须进行复查。

01.低危人群的复查:

l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

l治疗后1年复查结肠镜。若为阴性,则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并每隔3年复查一次结肠镜。

连续3次阴性者,延长至每5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期间仍然是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02.高危人群的复查: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

治疗后3~6月内复查结肠镜,如为阴性,6~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

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感谢关注胃肠病:科学 严谨 专业 通俗

#健康出行节##男性健康专家谈#@湖南医聊@头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