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隐龙

在中国,历法往往会与王朝的兴起与衰落同步。西汉的太初历、曹魏的景初历、隋朝的开皇历、明朝的大统历甚至太平天国的天历……这些历法多为皇帝颁布,故又称为“皇历”。不同皇历的名称背后隐藏着浩瀚的星空,同时也隐藏着或深或浅的铁马兵戈。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历史上这些林林总总的历法均为农历,直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才正式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由此公历才正式在中国站稳脚跟。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1)

《改历改元通电》中用的虽然是“阳历”,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农历便是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传统农历阴阳结合,事实上是一种“阴阳合历”。纯粹的阴历非常罕见,比较著名的是伊斯兰历,《改历改元通电》中的改用,可以看作从阴阳历改为阳历,也可以看作从农历改为公历,但绝不能说是从阴历改为阳历。

民国年号虽然以公历为基础,但民国政府依然非常注重农历的实际用途。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以清《时宪历》为基础重新制定了中国传统夏历,遂成通行于后世的农历。1968年中国大陆将民国夏历正式更名为《紫金历》并继续沿用,由此可见,中国两岸三地通用的农历虽然源远流长,但其定制却称得上是晚近之事。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2)

不然理解为什么传统中国的节日均以农历为基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以农历为尺度,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自然也是如此。然而,翻开日历都不难发现,清明节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虽前后有摆动,但在却没有其他三种节日那样差异如此之大,而是锁定在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3)

原因在于春节、端午和中秋均是农历中的“几月初几”,而清明则是节气。二十四节气以太阳运行的周期为基础,因此与公历相对吻合。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遂成定制。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复归以节气为本,其日期为冬至后的第108天,基本徘徊于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民国时期,清明节还有一个别称叫民族扫墓节,这一别称则体现着汉族人在清明时分对祖先进行祭祀的传统,背后则隐藏着中国民俗的又一种流变。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4)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与传统观念的淡薄,扫墓这一传统在中国大地上也一年淡过一年。然而,正如端午节的粽子和中秋节的月饼一样,清明节给后辈留下的美味却让人难以舍弃。那么这种美食是什么?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甜蜜的青团,有人是鲜香的清明果,或许还有人会说是清明粑、清明粿、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5)

中国古代种类繁多的历法都可以归类为农历,那这些同样各类繁多的清明美食是不是也是同样一种东西呢?可以说是——这些粑啊、粿啊、团啊,从外观上看都是绿色的面食,而且很容易猜出来里面有馅;但也可以说不是——如果你认为汤圆和饺子绝对不是一家人,那清明果和青团之间的关系,也亲密不了多少。至少,也要看成是清明美食的甜咸两党吧。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6)

对。清明美食,正要从清明果与青团之间的“甜咸之争”开始说起。在中国,但凡是上了年头的小吃,大多都会有一个与王侯将相、公卿贵族们“沾亲带故”的传说,青团也不例外。关于青团流行最盛的传说与太平天国后期的将领李秀成相关。相传天京变乱后,李秀成被清兵围捕。为了断“贼人”的口粮,清兵添兵设岗禁止路过的百姓携带食物。百姓们可怜太平军,于是想办法将艾草汁揉入面团做成绿油油的米团子,终于蒙混过关把吃的带到了李秀成手中。李秀成感百姓恩义,让属下均学会了做青团之法,青团遂流传开来。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7)

仅仅从情节本身来看,这也称得上是一个蹩脚的故事,好在喜欢吃青团的食客大多也不会计较其真伪,无非只是在享受口腹之欲的同时图个开心。青团的历史要远较李秀成悠久——在历史的纵轴线上,如果太平天国刚刚成年,那青团则早已步入耄耋之年。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8)

“青团”一词在清初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中正式出现,语句用得极为简洁干练:“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 袁枚是出了名的才子,其诗文与纪晓岚齐名号称“南袁北纪”,而其最富盛名的还要数“吃”——在这里,袁枚用短短十八个字描述了青团的制作过程后还不忘带一笔“色如碧玉”,后世的读书人在清明时节若无意翻书看到这四个字,恐怕难免会饥肠辘辘一番。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9)

《随园食单》付梓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要到二十二年后才出生,青团自然不可能是在李秀成的时代才被发明出来的。事实上青团比《随园食单》还要古老,只是并不叫“青团”这个名字。明朝《杭州府志》中有“其米食用青白圆子,亦寒食遗意”的记载,这里的“青圆子”便是袁枚笔下的青团。再向前回溯,宋朝清明时节有食用寒食饼的传统,据杨慎《丹铅总录·诗话·茸母孟婆》中记载,宋徽宗北虏至金朝后,曾在清明节吟诗道:“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涙连。”这里的“茸母”指的是鼠曲草,正是寒食饼“绿色皮肤”的原材料;从宋徽宗的诗中不仅能看出寒食饼与后世青团的传承,还能品味到寒食节与清明节之间的微妙联系。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10)

然而寒食饼也并不是青团最早渊源。南朝梁著名学者所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日(三月三日),取鼠曲草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䉽,以厌时气。”由此可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龙舌䉽便以作为寒具而出现了。不过当时的寒食传统是以上巳节为中心,晋朝司马彪《礼仪志》中所说的“三月上上,官民并禊饮于东流水上,弥验此日”指的便是上巳袚禊的习俗。

上海清明节风俗(上海人钟爱的清明)(11)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本非同一个节日,唐朝中期,民间对于上巳的热情逐渐转向寒食与清明,而后两者因为日期相近最终在民众的流变中合二为一,民国时期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这扫墓的传统便来自于寒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