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这是朱熹将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中国人眼中,宗祠是一个家族神圣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

在琶洲新村,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宗祠,它始建于明朝,毁于20世纪60代,在2010年琶洲村改造中又被重新异地修建,它便是郑氏宗祠。如今,郑氏宗祠恢复了往日的瑰丽壮观,并孕育着新的生命与内涵。

占地面积最大的郑氏宗祠(这个郑氏宗祠厉害了)(1)

如今的郑氏宗祠。

饱经沧桑 重建恢复往日瑰丽

郑氏宗祠位于新港东路琶洲村复建房的入口处,占地面积39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风水塘面积达500平方米。据祠堂内石碑记载,郑氏宗祠堂号“垂裕堂”,始建于明代,后来清代又开始扩建,在1960年左右,祠堂中座和后座均被毁坏。

 据村里老人介绍,上世纪60年代,琶洲村内还有好几村郑氏祠堂,但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些宗祠依然不复存在,少数还留有“潮长郑公祠”、“梅雪郑公祠”这样的石匾额体提醒着后代往事的存在。而目前这座郑氏祠堂是在2013年重新修建完成,基本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原来旧祠堂原样的基础上修建,青砖石脚,坐北朝南,总体呈长方形、三进两廊两天井之布局。

记者看到,修建后的郑氏祠堂流露出豪门大族的华丽之感大至门匾,小到瓦当水滴,都饰以金箔,整个建筑熠熠生辉。梁架乌黑亮泽,据悉宗祠建筑木材均采用从东南亚进口的菠萝格,石材来自福建花岗石,建筑材料严格把关。雕栏画柱也是十分精美,大门两侧的包台齐腰高,象征着崇高的地位。

占地面积最大的郑氏宗祠(这个郑氏宗祠厉害了)(2)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复建后的郑氏宗祠承接了原有祠堂浓浓的宗族气息,朴素端庄、秀丽典雅,极具岭南风格。”

“还金远报”牌匾有故事

俗话说“三踏祠堂连踏厅”,宗祠通常为三进,而低一级的厅则为两进。郑氏祠堂第一进左、右分别是郑成功和郑板桥(据称两历史人物均为琶洲郑氏同祖)的供奉室。步入天井,院子四周栽种了花花草草,绿意盎然。青云巷两侧的厢房摆放了麻将桌、乒乓球台,供村民来此休闲,此外还配备了电视、沙发等。

二进是宽阔的“垂裕堂”,堂内挂了许多新赋的对联。该堂有个中门,装饰了贴金的梅兰竹菊的窗花,尊贵典雅。据介绍,中门不会轻易打开,只有重大庆典聚会或者贵客到访时才会开启。

三进享堂高悬皇帝御赐的“还金远报”的牌匾。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广秀公的父亲汉章公在白云山拾获了两百两的金票,在原地等候多时。后在山中一凉亭守候,终于盼来了失主。失主感谢不已,说要赠送一百两的金票。汉章公回绝说,“我连两百两都没想过据为己有,又岂会贪图你那一百两赏钱?”失主十分感佩,之后送了汉章公三穴山(风水宝地),汉章公祖孙三辈都埋葬在这里。如今每年清明节第二星期天,郑氏后人也会前往祭拜。“还金远报”正是皇上对此事的表彰。

占地面积最大的郑氏宗祠(这个郑氏宗祠厉害了)(3)

威水史:先祖曾兴办学堂

在如今的郑氏祠堂前,矗立着四座旗杆,旗子迎风飘扬,宣示着郑氏先祖官场上的“威水史”——官拜议承事郎的郑伯通、宣议郎任盐场官的郑万全、将太郎奉议大夫的郑汉章,以及钦点进士及第的郑广秀。

其中郑广秀便是带着郑氏家族的人南迁到琶洲定居的第一位太公。据悉,38岁的郑广秀在1267年(元朝)登进士及第被选任为湖南茶陵县知县,后来又升迁到了江西南安府别驾。在1280年,51岁的郑广秀携带家眷选址番禺琶洲繁衍生息。在这里,郑广秀及其后人开枝散叶,免费办学,郑氏后人无论男女都可以入学堂接受教育。

后记

祠堂,作为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圣殿,其相应的文化,更是宗亲家族抹不掉的记忆。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微社区e家通商都琶洲将持续为各位街坊介绍琶洲辖内的宗祠,带领大家走进一座座祠堂,了解一个个家族,在每片砖瓦里发现历史遗落的精彩故事。

【图文记者 蔡晓素】

【编辑 郑少山】

来源:微社区e家通商都琶洲(xxsbejtp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