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的由来,《词源》中是这样解释的。【蘄春】①郡名,汉县,属江夏郡。三国初属魏,置蕲春郡,晋太康元年郡废,隋复置。故城在今湖北蕲春县城西北。见《嘉庆一统志》三四0《黄州府》一。②今县名,见“蕲州”。

而【蘄州】的注释为:地名。汉置蕲春县,属江夏郡。三国吴置蕲春郡,晋改蕲阳县,北周改为蕲州。隋大业初改为蕲春郡,县为郡治。唐武德四年复为蕲州府,天宝后又改为蕲春郡。宋为蕲州蕲春郡,属淮南西路。元为蕲州路,明改府,洪武九年又降为州,属黄州府。公元一九一二年改蕲春县,属湖北省。

从这短短的百余字可知,蕲春在中国历史上曾为郡、府、州、县等3级行政建制。其实汉代曾为侯国,明代为荆王府封地。1949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七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九师陈团攻破蕲州城后,蕲春县全境解放。

蕲春县这个“蕲”字,是个地名专用字。五十年代中,蕲春县对这个字普遍用别了,写成左边一个“土”旁,右边一个“斤”字的‘圻”字。而这个‘圻”字是边界的意思,当时,不但所有的文件、书报上都用这个“圻”字,连县里各个机关单位和各区、乡的公章子也都用这个“圻”字。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1)

漕河

据说,用这个别字“圻”。并不是当年人们不懂得语言文字,而是为了和国民党时期那个旧蕲春县有区别,所以就用了“土”旁“圻”。和当时搬迁县城意思一样。蕲州原是国民党和日伪政权的旧县城和伪县城,为了和旧东西彻底划清界限,1949年3月,中共蕲春县委、蕲春县政府在漕河枫树林垸成立后,到9月份正式决定把县城由蕲州迁到漕河。

这两件事现在看起来,都是时势造成的失误。这个用别了十多年的“圻”字容易纠正,而再恢复蕲州县城的地位却再没有必要了。“圻”字是怎样纠正过来的呢?那还是在我国《汉字改革方案》出台的五十年代末期(1958年2月) ,渐渐推行普通话和简化字的时候,有个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蕲”字作了专门阐释,并声明再三,“蕲”作为地名专用字,不可别用。直到六十年代初,蕲春县才从公章起,至所有文书。报刊才把‘土”旁“圻”字换成“蕲”字,纠正了十多年来的别字,恢复“蕲”字的本来面目人

那么,蕲春的“蕲”字怎么解释呢?《辞源》上按照《广雅》释义的解释,说“蕲”是一位中药,即当归,这应该说是古人的一种误解。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2)

2009年的漕河街头

正确的解释是古代蕲春方志上所言:蕲即蕲菜,生长在蕲河两岸,也就是“水隈多蕲”, 这种蕲菜就是现在我们常见的芹菜。因此,我们这一带,就以“蕲”命名,“蕲春”意为“蕲菜之春”,这从蕲春的发展史是可以得到证明的。

远在原始社会的一万年前至四千年前,蕲地先民就沿着蕲河两岸,依山傍水,构巢为室,结草为庐,活跃在蕲河流域及其支流两岸。

随着人类的进化,他们创造、发展了磨制石器和夹沙红陶文化,至今留下许多可资考证的遗址遗迹,当时是不存在任何行政建制的。

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约公元前四千年前至二千七百年前,蕲地第一次被禹王(大禹)划归九州中的扬州之列,这就是“禹贡九州”之说。当时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九州即现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所以古时候的中国实际就是指的中原一带。由于禹王建立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所以中原又有华夏之称。这时,蕲地的陶器文化趋向发达阶段,铜器文化开始兴起,境内出现了官衙式建筑。我县达城乡毛家咀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经有关专家考证,它是西周以前的部落首领的驻地,并且有相当的规模(详情见本公众号《蕲春乡镇地名史话:株林镇(上下)》)。但是,这里仍然没有行政建制的迹象。而又可以证明一点,当时蕲地的文化、经济走向了活跃阶段。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3)

2009年的漕河街头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诸侯混战。互相攻伐,各以所占之地为郡、县,当时的诸侯“八百国”之说即是如此。

蕲地在秦嬴政二十六年前后,隶九江郡、衡山郡。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暴政,而胜利果实却被刘邦窃取,建立起西汉王朝。此时,行政建制已成为封建主统治劳动人民的重要政治手段。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朝廷首次在蕲地建立蕲春县,隶属江夏郡。此为蕲春建立行政区划见于记载之始。县境包括今日的蕲春、浠水、罗田、英山及广济(今武穴)积布矶以西地区。县治约在八里湖士门城一带。

西汉政权稳定以后,注重农民的休养生息,同时奖励农民耕种,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经济作物也相应发展。那时,蕲春仙人台的茶叶就很有名,曾有“周满顶、汉半腰”的传说,汉末的三国时期,蕲春属吴国统治,隶属扬州,朝廷将蕲春县升编为蕲春郡,派太守管理。

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吴守将晋宗叛吴以蕲城献魏,蘄春属魏所有,隶郢州,魏朝廷仍委任晋宗为太守。同时,魏文帝为了发展蕲春的农业,派庐江人谢寄为蕲春郡典农(官职),主管蕲地农业。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4)

2009年的漕河街头

次年(公元223年) ,孙权急谋反攻,派大将贺齐领兵乘盛夏酷暑之季奔袭蕲境,俘虏了晋宗,蕲春复归吴所有,仍隶扬州。

尔后,由于蕲春经济进一步繁荣,不但农业发展较快,商业也开始兴起,成为“吴头楚尾,荆扬交会”的活跃地带。

蕲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蕲春。东晋北齐王朝在那上设州—罗州, 是朝廷级行政区,并于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兴建罗州城,这是王朝在蕲地建立政治首府见于记载之始。

北齐统治者把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都设在罗州城,使蕲春在政治上的“身价”越来越高,整个两晋时期,蕲地变革很大,发展很快,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晋孝武帝司马曜,因蕲春的“春”字犯其母后阿春的名讳,将蕲春县更名为“蕲阳”县。按古人演八卦之义,春秋为阳,故易“春”为“阳”。我们今天常见的“蕲阳”之名,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后来历代诗人尝以“蕲阳”代“蕲春”而吟诗作对,颇为悦目赏心,如“蕲阳八景”、“蕲阳轩”等。

变化最频繁的是东晋末年的南北朝时期,如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县境西部析置出蕲水、浠水两县,蕲水县辖浠河之东、蕲河西部地域,浠水县辖浠河以西、巴河以东地域。到南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蕲春县因南齐政权以“齐”为尚,改为齐昌县,蕲春郡当然也改名为齐昌郡。那时,郡、县治仍在今八里湖土门城。又把县境东部析置为“永兴”、“苞兴”两县,永兴县境为今黄梅县大部,苞兴县境为今武穴市东南部和黄梅南部,均上隶豫州管辖。郡、州、县治同时迁到罗州城,是在南梁天监年间的公元5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最终于550年建成新城,即我们今日常说的罗州城。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5)

2009年的漕河街头

南北朝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北周夺取了南陈江北的鄂东大部分富饶的国土,罗州属北周所有。大象元年至大定元年(公元579—581年)间,朝廷改罗州为“蕲州”,从此,蕲州作为专用地名词一直延用至今。此时,齐昌县隶属齐昌郡,齐昌郡隶属蕲州。至此,蕲州所管辖的地域相当于今日的黄冈市范围。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改蕲州为“蕲州总管府”,撤除州、郡,领地仍旧。

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统一南北朝的战争处于最后的决战阶段,北周以武力打败南陈,结束了中国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以隋代周而统一全国。改蕲州总管府为“蕲州”,齐昌县仍隶属之,至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恢复县名,齐昌县易为蕲春县;蕲州同时改为蕲春郡。至隋朝灭亡止,蕲地发展无甚变化。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6)

2009年的漕河街头

唐朝建立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改蕲春郡为蕲州,州首由太守易名为刺史。这时的蕲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建制,属淮南节度使统领。

至后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整饬吏治,巩固封建王朝,又将蕲州改为蕲春郡。但不久唐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互相攻伐,封建局势大为削弱。大乱平定后,唐肃宗李享乾元元年(公 元758年),复改蕲春郡为蕲州,著名将领伊慎曾任蕲州刺史。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7)

今天的罗州城一带

五代十国时期,蕲州辖地几易国属。先是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 6月,唐地方割据势力杨行密攻占蕲州。901年,杨行密在领地称帝,国号称“吴”,蕲州属杨吴所有;至南唐升元六年(公元937年),李升取代杨吴,世称南唐,蕲州遂属南唐;到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 4月,蕲州守将李福杀剌史王承崔,献蕲州降于后周。后周军兵肆意掳掠,百姓纷纷避往深山湖泽,建山寨、水栅以自卫。8月,南唐李平在百姓的支持下收复蕲州,李平被委为蕲州刺史。但后来的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 4月,南唐皇帝李升为求一已苟安,献蕲州于后周。蕲州又归后周所有。

宋代一统江山以后,蕲春仍保持唐代的建制,为蕲州蕲春郡。宋代,蕲春经济曾有高度发展。

可惜宋代末年,恭帝赵显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元军侵人蕲州,守蕲州知州兼安抚史管景模为避免蕲州人民再受战乱之苦而以城降元,蕲地转属元朝统治。

元朝廷改蕲州为“蕲州路”,先后隶湖广行省和河南行省,而蕲州却划在下等路。

十年前的蕲春(蕲春的诞生及其历史变迁)(8)

2009年的漕河街头

明王朝取代蒙古统治后,明太祖朱元璋改蕲州路为蕲州府,以路守左安善为知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府为州,隶黄州府管辖,属县减少,蕲州只领蕲春、黄梅、广济三县。

清代再将蕲州降为县级州,即散州,划黄梅、广济两县由黄州府管理,蕲州辖地就是今日的蕲春县,当时就是州署县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