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器人码垛流水线(让机器人更聪明)(1)

财经记者走进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

上海机器人码垛流水线(让机器人更聪明)(2)

掌门人陶喜冰

在高新区,有这样一个企业,它从步履蹒跚,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它四面出击,凭借优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成为富士康在国内机器人的唯一合作伙伴。它,就是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在2014年成立的青岛机器人产业商会中又成为了会长单位。日前,记者走进科捷,采访了拥有双重身份的掌门人陶喜冰。

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若干年前,还是某国有大型企业一名普通研发人员的陶喜冰绝对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跟机器人这一行当干上,更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这一行业一呆就是十几年,将一个规模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光研发团队就有上百人的高新技术企业。

“国外的智能工业依托于汽车工业兴起得非常早,像如机器人的全球四大家族ABB、KUKA、FANUC、安川都是依附于汽车产业出来的,已经发展了有半个世纪,而我国才发展了十年八年。所以就机器人行业而言,我国相较于国外落后了50年,我们得承认这种差距。”每当说起国内的机器人行业,这位有着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商会会长和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双重身份的“机器老人”总是一脸坦诚。

一提起机器人,很多人脑海里就会闪现出许多科幻电影里那些有着人工智能的仿生人类机器人。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有很多种,它已经从汽车产业的母体中“挣脱”出来,拓展渗透到了家电、服务等各个行业。其中工业上使用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工业机器手臂就是机器人产业里的一种。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大多是以研发工业机器手臂为主要对象的。

“2012年以前都没有人关注机器人,机器人公司是我们全凭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成立的,完全是自行野蛮生长的态势。直到2013年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政府才开始逐步关注起来。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的引领之下,大量资本的驻入,机器人行业开始了频繁的大规模并购重组、收购,现在国内以前的机器人企业仍在合并、重组、收购。”陶喜冰表情中带着感慨地说。

“现在好做多了!”他嘴里所说的那个“好做多了”,指的是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其中提到的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让科捷等众多机器人企业看到了这个行业再次爆发的希望。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陶喜冰告诉记者,机器人行业其实很小,虽然青岛机器人产业商会中的40多家企业都在做应用领域,但针对的行业都不同,所以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发展,从信息、政策、培训等大的方面都有了不错的合作,实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状况。

“青岛市在机器人领域在国内算是比较早的。”陶喜冰回忆道,“大概在1998年的时候,青岛就开始涉及机器人领域。我记得当时有个‘863计划’,国家科技部找到海尔集团合作成立了一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那时只有海尔一家在做,后来随着形势发展慢慢出现了很多家,很多国外的分支机构也来到青岛。”

国家政策的扶持,带给了青岛市机器人产业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新区的成立,青岛市政府针对机器人产业园目标的确定,使得国内、乃至世界的优质资源都加入到了这个大的机遇中,包括知名的机器人四大家族。

“之前ABB派了代表团来谈合作,签署框架战略合作协议,而且他们已经跟宝佳也签署了协议。这样大家都入驻后就产生了产业集聚效应,并且能够健全整条产业链,对以后的产业发展大有裨益,商会也可以组织企业一起向他们学习,搞人员培训,进行业务和技术上的咨询,这就是平台效应,如果企业独自去谈是谈不下来的,政府出面能解决很多问题。这样政府就把我们从高处拉动起来了。”陶喜冰说。

机器人产业发展难点究竟在哪儿? “技术!”陶喜冰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

据了解,机器人产业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方向。 上游是零部件,即核心三大件儿: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 中游是把三大零部件、本体以及其他零部件组装成一个机器人本体;下游是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机器人企业只是在做下游应用方面。可以说机器人的整个技术,尤其是机器人的上游核心技术仍旧掌握在国外的企业之中。

据陶喜冰介绍,国家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中也为此投了很多钱,扶植了几家企业,虽也做出了成果,但是可靠性和规模上还不够。原因在于减速机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要不停的负重、旋转,所以对精度要求极高,并且摩擦还不能生热,一旦生热,精度就会下降,国内乃至全世界很多企业在这方面都是达不到的。目前国内也有发展的比较好的企业,正在慢慢突破,在比较小的转速较低的减速机上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但在大减速机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打个比方吧,RV的减速机占了整个机器人成本的40%,这种减速机只有日本帝人一家企业可以做,里面有一项为期十年的全球专利。但是这一项专利,就垄断了全球90%的市场。他们卖的是什么,就是技术。但凭咱中国人的韧劲儿,肯定能突破,只是时间的问题!”说到这里,陶喜冰充满了自信。

机器人路在何方?

“尽管说建立系统健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是必然之势,但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在面对国内基础工业发展上还是相对欠缺的,所以我个人建议近些年还是要稳扎稳打、打好基础。”陶喜冰看了一眼窗外的产业园,娓娓道来。“一方面扩大产业,进行内延性增长,在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利用资本平台进行并购,把产业下游做成熟。当然机器人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并不是买个机器人本体就结束了,它有大量的系统工程,我要了解客户的需求,用户的产品工艺,然后用机器人做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陶喜冰领导的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也确实做到了稳扎稳打。富士康,世界知名的代理工厂,科捷是富士康在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唯一合作伙伴。从2004年合作至今已经购置了五六千台机器,生产过程完全实现了“黑灯工厂”,即全机械化24小时无人化运作。十余年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故障率极低。

“至于产业上游零部件方面暂时还是得靠国家投入,它的投入产出效益太差,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需要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进去,周期很长,所以一般企业不会贸然涉足,但是如果以国家力量长周期的投入,肯定会有效果。”他的眼里满是期待。

“当然,在技术上,我们也会和中国各大高校、研究所紧密合作,像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很多项目也是跟科技部、发改委一起合作研发的。产学研相结合,不但保证了创新能力,质量上也是做的很好。” 陶喜冰还是充满着自信,“机器人产业虽与国外有着数十年的差距,但配合着国家整体战略的规划,上有”中国制造2025“,下有市场需求,走到世界前沿只是时间问题。”说到最后一句,陶喜冰昂起头很严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