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教师诫子书(教师节巡礼诫子书)(1)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家。我们学过他的《_____________》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夫君子之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三、翻译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7、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愿借子杀之

五、课文理解。

1、本文就体裁而言,属于 :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3、《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写出两句历代歌颂作者的名句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

《诫子书》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家。我们学过他的《_____________》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夫君子之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三、翻译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7、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愿借子杀之

五、课文理解。

1、本文就体裁而言,属于 :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3、《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写出两句历代歌颂作者的名句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本文作者主要 和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挑选自己的喜欢的句子进行说明。

9、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10、本文论述了三层关系,分别为:

11、出自本文的成语:

12、学习的最佳境界:

13、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14、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 ; ; 。(共三句)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 , 。(共两句)

(3)诸葛亮总结了一生经历,表达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是;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 。(题干描述的为同一句话)

六、比较阅读

【一】

(甲)周公诫子

教师诫子书(教师节巡礼诫子书)(2)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又相天子( )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4、《诫子书》 ,作者在文中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告诫

5、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二】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教师诫子书(教师节巡礼诫子书)(3)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翻译下列句子。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三】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⑶每以家弊。( ) ⑷至心尚之。( )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1

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本文作者主要 和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挑选自己的喜欢的句子进行说明。

9、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10、本文论述了三层关系,分别为:

11、出自本文的成语:

12、学习的最佳境界:

13、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14、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 ; ; 。(共三句)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 , 。(共两句)

(3)诸葛亮总结了一生经历,表达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是;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 。(题干描述的为同一句话)

六、比较阅读

【一】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又相天子( )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4、《诫子书》 ,作者在文中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告诫

5、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二】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翻译下列句子。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三】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⑶每以家弊。( ) ⑷至心尚之。( )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