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1)

万物的生成过程,老子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有一,是为太极。太极是阴阳混沌玄同的状态。从太极和阴阳来理解万物生成的过程,可以说是“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相交而生万物”。

所以看待万物,首先是去找其“一”。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找到万物之一,也就是找到万物的太极,太极是万物阴阳混沌玄同的状态。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2)

在太极的前提下,再从阴阳来看,老子说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交生成万物,万物也必然有阴有阳,也是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促使万物的生长运行。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万物也就表现为“和”的状态。反之阴阳失衡的状态下,万事万物的运转就会出现问题。

具体从阴阳来看待万物的时候,也就是必然会存在着各种相对的阴和阳。这种阴阳关系表面相对,实则都是从太极中生出来的,因此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且从太极来看阴阳,也不能够绝对的区分阴阳,而是阴阳相互包含的。也是因为阴阳的相互作用,它们在不断的相互转化,因此才有万物的各种状态。

万物都是由阴、阳相合后组成的,但呈现出来的可看、可摸、可考证的只是阳,而阴就是阳的一组互动对应存在,它就隐藏、映射、寄生于阳之中,阴不是以与阳相同的物质状态存在,而是以一种可以生阳、灭阳的趋势能量存在。阴阳相交合、相调和后,稳定下来的状态就是万物当下的状态,但阴阳不一定是对等量的存在。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3)

我们可能会问“阴阳”到底是什么?“阴阳”是一种哲学称呼,就像“矛盾”之说,“有无”之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事物一定都有两面性才能存在于世,阳不存,阴就不在,阴消失,阳就没有意义。我们举个实例来说明。

财富这个概念,也是有阴阳的,财富的阳,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现金、房产、金银、珠宝等,而财富之阴是看不见的,是阳之背后的存在,是智慧、健康、快乐、自信、安全、友善等。如果人们拥有了真正的财富,就应当同时拥有财富的阳和阴。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4)

对于一个人来说,财富的阳有一个亿,但财富的阴严重不足,就会疾病缠身、自负自大、不友善、精神紧张不快乐,与其这样,还不如财富的阳有十万,而财富的阴很充足,这样他的财富总量反而比以前更全面、更富有,因为阴才是万物变化发展的核心力量,阴是生阳的趋势能量,如果阴阳对等平衡,事物就会稳定,变化不大,如果阴大于阳,阴就滋润着阳,阳就可以生长壮大,阴阳就上升到一个更高层级的状态中去平衡了。

如果阴小于阳,阳得不到阴的滋养,阳就会日渐焦枯,就会变小消失,阴阳就会下降到一个更低的状态中去平衡了。

一个人如果财富之阴丰足,现实中有钱是必然的事,如果他的财富之阴缺乏,即使当前手头富有,穷困的命运也将是无法改变的。极端一点来看,如果一个人马上要被枪毙了,因为财富的阴没有了,财富的阳对他来讲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财富的概念对他来讲也就消失了。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5)

阴虽是事物的核心,但阴不可替代阳,阳是阴存在的根基,阴是阳发展的根本,如果“根基”不存,阴就消失,如果“根本”不足,事物就没有发展的力量。所以,在企业管理中,用阴去替代阳的企业,就没有刚性,一团和气,原则尽失,企业同样不能发展。

再举个例子,人也是有阴阳的,在性别的阴阳上,分男女。在个体上,肌体就是阳,而人的内心灵魂就是阴,灵魂是不可以脱离肌体而存在的,肌体没有了灵魂,就是一个肉墩子,不可以称之为人,灵魂才是生命的本质,它决定着阳(肌体)的发展情况,甚至人的健康、生死都是由灵魂决定的。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6)

阴阳之道,不仅是天道的规律,也是认识、研究事物的方法。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就像苹果落地,苹果落地是阳,那生成让苹果落地的原因就是阴,牛顿就是顺着这个思路,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物质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引力现象?

引力现象的必然存在是“阳”,其“阴”就是存在引力现象的原因,找到了这个原因,又可以把它看成“阳”,继续追问下去,事物就会被我们不断探寻清楚。科学如此,事件也可以是如此。在企业管理上,就可以不断地阴阳交替探寻下去,管理科学就会被我们不断把握。

人如果明白了天道规律,并且接受了天道规律,就可以用正确的思想去适应这个宇宙世界。——这就是“阴先动,阳后随”的阴阳规律。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7)

阐述“阴先动,阳后随”的阴阳规律是《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该经的核心思想是“阴符”二字,即“阴”者,暗也;“符”者,合也。

《阴符经》全书阐述了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辩天人合变之术,演阴阳动静之妙。自始至终渗透着古代圣贤“天人同源”、“天人一贯”、“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贯穿着古人对整个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

天道与人道既相生又相克,既相宜又相害,故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而不能违背天道而行事。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察天道的运行,并按照天道运行的规律办事,能做到这样就到极点了。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8)

《黄帝阴符经》,对于它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阴符经》自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后,才传抄流行于世。由于其文简意深,一直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其原书既佚作者姓名,又未标明成书年代,加以经文古奥,含意隐晦,使人难于理解,故众说纷纭,存疑颇多。成书时代及其作者,有商末、战国、战国末、后汉末、晋哀帝时杨羲、北魏寇谦之、唐李筌等诸种说法。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9)

据说李筌在少年时期非常喜欢求仙问道,所以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想要求得道术真谛。

有一日,他游历到松山的虎口岩之时,忽然在岩石的夹缝中看到一个包裹,于是他将这个包裹取了出来,发现包裹里面是一本用丝绢写成的古书,上面贴着一个封条,封条上写着魏真君二年七月七七日,上清道士寇建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

李筌觉得这是一本不简单的书,便小心地揭开封条,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结果发现自己并不能看懂书上的内容。但是李筌自幼变饱读诗书,这天下竟然还有他看不懂的书,这让他很不理解。

直到后来,他游历到西安骊山,遇见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这位老人自称是骊山老母,骊山老母告诉李筌,他手上的那本经书本是轩辕黄帝从九天玄女那里得到的,全书共有300字。

后来皇帝根据自己的见解,又往上面做了一些补充,才到现在的400余字。学会此书的人可以参透天机一统万物。当初黄帝在得到此书时,苦心研读,才乘龙升天的,后来李筌将此事写进了《黄帝阴符经》书中。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10)

自此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阴符经》,想要参透里面的道义,可结果都不尽人意。而且通过研究这本书发现,似乎每个研读此书的人都能从中领悟一些东西,但每个人领悟到的东西都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人们对于此书内容的解释,变得越来越模糊。

有人说这是一个通仙的修炼秘籍,还有人说里面所讲的东西都是圣人之道,在乎治国安邦,甚至有人说这只是一本兵书里面写的都是兵家之言。

总之大家各执一词,谁也不能参透经书的真正奥义。《阴符经》作为一本道教经典,深受内丹学和宋明理学的看重。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都研究过此书,对此书十分推崇。

但有一些学者却持不同看法。比如黄震认为《阴符经》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于。也就是说这本书就是在诉说一般性原理,对于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只是故弄玄虚而已,不能作为人生的道义。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11)

这本书为什么叫做阴符经呢?

从字面意思理解,阴代表阳的对面,就是指无法察觉,不就代表契合,可以理解为规律和道理。所以阴符的意思就是指看不见的规律,作为看不见的规律指的就是天道。天道是世界最高的法则,代表着终极奥秘。

阴符经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天道与人事的关系,是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一直到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阴符经开篇第一句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句话是整本书的概括,因此整本阴符经的总理念就是学习理论、应用实践。

古代的圣人对于宇宙人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在《阴符经》中也同样得到了体现,经书写道: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也就是说天道与人时相互结合的。天道就是自然的法则。人类既然身处宇宙之中,自然要遵循宇宙的法则。

人类的一切都建立在天道之上,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天道,人道却可以人为干预和破坏,因此才需要立天之道以定人道,也就是说按照天道的方法以正人道。总之就是在告诉大家,只要掌握天人合一的概念,就可以成仙成圣掌管一切。

第二部分讲的是天道的法则,这一部分是从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开始的,一直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结束。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我们天道运行的规律,而最能论述天道规律的就是天地,万物之道,万物,人之道。人,万物之道。

这里的天地就是指宇宙和自然,万物是指我们能看到的一切。这句话的主旨,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与自然、万物和平相处。这句话的概念,与我们今日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谋而合。

所谓的天道规律就是天道运行的机制,只要有人能够深刻理解这个机制,就会被视为圣人。而圣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他们的理解,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世人最深刻的道理,让世人也能参透其中的奥妙。若能遵循圣人的道理行事,就等于在遵从天道的规律,这样才能万事平安。

一旦有人违背了天道,就会给自己招来祸端,因此才会说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此书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在讲如何执天之行,最后一部分从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开始,到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结束。

这里所说的执天之行就是按照天道行事,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充分理解天道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因此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理解真正的天道。圣人之所以成圣,正是在于他们对大道的追寻和探索,所以才能洞察宇宙的规律和法则,甚至看破生死轮回的奥秘。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天道的执行者,因为他们能够看到事物与发展的形成过程,懂得如何顺应大道推行局势的发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综上所述,这本书的整体思想就是在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天道实现宇宙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12)

北宋张伯端《悟真篇》绝句第五十八有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将其和《道德经》并列,可见其推《黄帝阴符经》的推崇。

明代著名学者吕坤在《阴符经注》中说:“《阴符经》天载之玄秘,三教之心传也。《易传》、《道德》、《清静》三经皆从此出。……,阴而符之天下,天地也,圣人也;阴而符之身,仙也,佛也;不符,养阴之道也;符,用阴之道也。天道体阴而用阳,故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可见《黄帝阴符经》中心思想是告诫人们遵从天运自然造化之道,法于阴阳消长、生死之理,明了五行生克制化之机,在修练身心、理政、治国、统兵等等诸方面行藏举止都要密吻道数、人天合一。

任法融道长曾经这样说:《黄帝阴符经》虽篇幅短,文字少,但涉及层面广,条目多,内含天机,外契人事。本经全文贯穿着“自然”之义。上、中、下三章含藏着道、法、术之三种妙用,前后始终渗透着“阴符” 二字。前人将“阴”多以“暗”解,“符”作以“合”解。“暗合”是什么?是说天道的自然运行,日月往来、阴阳升降、消息盈虚,必会自然形成寒暑交替、昼夜晦明、春夏秋冬、风云雷雨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升迁变化,随之就自然产生相互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生养、相互感应、相互克害、相互扶助、相互依赖的造化之机。故事物的成败兴衰、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天地与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均在暗处默契着相互偷夺、相互窃取、相互损耗的造化之机。

阴与阳相互制约原因(阴阳规律之阴先动)(13)

  《黄帝阴符经》的唯一特点是尊重自然。本经论述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支使力量是“自然”。这里崇尚自然的观点例举论述得很明显。

在首章第一句提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察天的自然运行之道,在人类社会,应遵而行之。这里说的“尽矣”,就是说人类的修齐治平之道,如顺应天道而行,就达到了顶点。除此之外,别无二法。

第二章中说的“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意即: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是敬仰的神灵有意支配。这和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是相通的。

本经最后说“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认为天地之理是天然造就的,而非圣人制定的。顺天时,察物情,追本溯源,这才是唯一的至理。由此可见,本经是遵崇自然之道的。


引用文章:

1、老一道人:读《道德经》感悟“阴阳”。

2、道宗平台:道德经心解——阴阳之道。

3、任法融:《阴符经》释义。

4、李远国 李黎鹤:观时盗机:论《黄帝阴符经》的天道观。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公众号属于非营利性性质,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后批评指正,提出意见,注意文明上网,依法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