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西元1352),濠州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正月,在应天府即皇帝位,从洪武元年至崇祯17年,大明疆域面积变化如下:

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朱元璋所控制的疆域范围:至正十六年(西元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西元1364年)称吴王。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洪武元年秋攻占大都。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1)

1368年,明初势力范围

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陕西。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降服大理段氏。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六月底,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洪武三十一年,洪武帝驾崩。建文在位四年,领土疆域维持不变。《洪武五年(西元1372)乌思藏内附,六年(西元1373)置乌思藏卫(今拉萨),属西安行都司,明朝洪武年间,在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还设有南甸、干崖、麓川平缅三个宣抚司,及木邦、孟养、缅甸、八百大甸、车里、老挝六个宣慰司,这些地区管理较汉地省,相对较弱,以汉唐领土的标准来衡量,任可视为领土,以现代领土观点来看,个人认为,并不能视为领土》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2)

永乐时期,明朝永乐时期也是一个版图极度扩大的时期,版图是:“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领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谭其骧所画)。永乐四年(西元1406)建造哈密卫,是位于新疆哈密市的一个政权机构;永乐五年(西元1407年)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余县,统治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将安南短暂的纳入疆土;永乐七年(西元1409年),设奴儿干都司,永乐十年(西元1412年),明朝册封库页岛上的部落为“囊哈儿卫”,又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派亦失哈(海西女真人,明朝初年著名宦官。视察了库页岛。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3)

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并在永乐三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设旧港宣慰司(存在时间1405···1440年),这块海外飞地,并不算是明朝的领土,最多算是驻兵的大使馆,是下西洋的一个中转站。下边是教科书上的,1433年明朝鼎盛时期的地图,也并没有把旧港宣慰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画入领土。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4)

这里我想写一点自己的个人感悟:为什么教科书不把安南画入地图,虽然我们一直对外宣称,我们是拥有5千年的文明古国,我们是和平的。但明朝凡有军事、有经济能力,就有对外有扩张的趋势,曾经两次依靠军事力量,逼安南回归,但如今越南更是将其看作是侵略,1945年,越南刚刚独立不久,越南前主席胡志明,公开下令:废除汉字,而越南独立的第二年,胡志明更是在越南宪法中写下了这样一条规定:“会读写新文字的公民有被选举权,只会汉字者,无选举权”。为什么要废除用了几百年的汉字?是汉字不好吗?不,并不是的,下边是一位台湾学者的回答,挺有道理的,我截屏放上来。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5)

今年我还了解到一个情况,印尼的纳土纳群岛,曾经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据点,明朝灭亡之后,有部分明朝军队、明朝遗民上了这个岛,一直在这繁衍生息,后被荷兰殖民,1945年之后,荷兰将属权移交印尼,西元2015年11月12日,外交部记者会上,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纳土纳群岛主权属于印尼,中方也没有表示异议。”因为纳土纳群岛是离我国曾母暗沙很近,而岛上居住的基本是华人(明朝遗民的后代),印尼政府怕这些人,把这个岛屿再带回我国,对纳土纳群岛进行了移民,把华人群体换掉,来维持岛屿的主权,这一换这群华人,失去了自己世代生活的家园,到了陌生的环境,可能生活更加困难。这个岛是属于印尼的,我希望我们不要做意淫的网民,天天吹捧自己为天朝上国,应该尊重事实,不然最后受伤的,利益受损失的,是和我们血脉相连的华人。

在我国之外,如果有一个说汉语,写汉字的国家,那是一件好事,那意味着我们多一个朋友,多一个兄弟;如果在我国之外,有一群心系祖国的同胞,那也是一件好事,我们正在做一件大事,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群同胞,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应该团结的力量。如果我们是天天在网络上意淫、吹捧自己,诋毁别人,逼得连有血脉的同胞都不亲近我们,远离我们,那我想我们离真正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而言之,不管之前的朝代如何,旧港宣卫司、安南都是主权国家的领土,也许历史上我们曾经拥有过,但那是历史了,不要拿来意淫了,没有任何意义。(教科书也没把这些地方,纳入领土)

好了,言归正传,回到明朝的疆域这个问题上来,宣德三年(西元1428年)废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没了,维持了21年;宣德五年,位于内蒙古东边的朵颜三卫,开始不听管理,并有南下趋势;宣德九年(西元1434年),奴儿干都司撤销,库页岛也就没有政权管辖了,维持了25年。

东北方面自洪武朝就有设置卫所,虽然到了宣德时期,撤了奴儿干都司,但卫所直到万历二十年,一直都在增设,此时东北除辽东以外,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犬牙交错的状态,有些历史学者,也把东北女真统治的地区,当作是明朝统治较弱的地区,我个人认为,就尊重后边一个朝代,那几个地方不是明朝的领土,是后边那个朝代的,库页岛的割让,外东北的割让,也是割的后边那个朝代自己的土地,不要责怪他们没守住,毕竟明朝也只守了几十年。后边也不是什么交给少数民族代管,后边这个封建王朝,也是入关之后几十年,才去占领的。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6)

土木堡之变后,长城就是明朝的边境了吗?

正统十四年(西元1449年 )明英宗土木堡兵败后,瓦剌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最终在于谦等人的拼死抗击下,才保住北京,瓦剌才撤兵。那么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疆土损失多大?长城就是边境了吗?总的来说:土木堡兵败,对军事力量打击很大,明朝之后基本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土地损失很少,但由于军事力量被打击,对关西7卫的管理出现松弛,为日后脱离埋下了隐患,在东边朵颜三卫势力扩大,明长城边外驻牧,尽管如此,但明朝仍然能控制长城外边部分地区(今内蒙古部分区域),明长城并没有完全沦为边境,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

正德十一年(西元1516年),河西走廊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西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年),设安南都统使,名义上安南再入明政府的版图。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寨巡检。过来嘉靖时期之后,西北方向,没了关西7卫,南边海防加强了管理,但也没有在台湾岛上设立直接管理的行政机构。西南方向,云南布政使司、三宣六慰基本稳定。(西藏和辽东以北地区,并未纳入)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7)

明朝隆庆时期,疆域基本不变,到万历皇帝的后半期,明朝疆域有较大的变化了,首先是西南方向,缅甸东吁王朝崛起,万历四年(西元1576年),缅甸大举进攻孟养宣慰司,明将罗汝芳、思个按兵不动,缅军不断入侵,控制现云南边境的许多地区。万历五年、万历七年、万历十一年多次北攻,万历十一年到万历十二年,明廷以邓子龙、刘綎为大将,率兵反击,用时一年多,三宣六慰全部光复。

万历三十四年(西元1606年),缅军30万进攻木邦,明军兵力不济,救兵不至,六慰全部丢失,三宣:南甸宣抚司,属腾冲千户所;干崖宣抚司,辛亥革命后改为于崖行政区,陇川宣抚司,云南陇川县。从历史的迁移看,三宣基本领土一直流传至今,明朝后边的那个朝代,也基本控制住了明朝的西南边境,我看网络上有时会讨论,明朝后边的那个朝代丢掉了很多明朝的土地,这个真不能怪他,这要怪也只能怪明朝的万历皇帝,没有守住,大片的领土是万历丢的,这个当然也是明朝打出来的,后边这个朝代,西南边境版图,可能稍微有缩水,现在的边境,从民国到现在,也可能稍微有缩水。

明万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东北的卫所逐渐被消灭,然后辽东丢失,再过25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明朝台湾有没有纳入版图?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边,一般是将台湾看成是明朝的一部分,为澎湖巡检司管理,但前些年,台湾方面在政治力量的干预下,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重铸,否定了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因为没有文献有统计明朝时期,台湾的人口,行政、派何官员治理。台湾(小琉球)在洪武时期,被列为不征之国,明朝嘉靖之后,成为海盗们的后花园,当然也有部分汉人,已经过去开垦。到了明末,才有正式的政府统治,分别是:荷兰--西班牙--然后是郑氏时期--再过渡到大清--再到日占时期--回归中华民国,这些是台湾承人的历史。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明朝各时期疆域有多大)(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