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敏 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总冠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传统文化潮流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传统文化潮流化(传统文化潮起来)

传统文化潮流化

彭 敏 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总冠军

殷怡航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冠军

李四维 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一季总冠军

杨 强 浙江卫视《向上吧!诗词》、第一季总冠军

中国教师报:最近几年,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借助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介广泛传播,是否可以结合你参加的文化类节目,谈一谈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应该怎样传播与发展?

彭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若想传播发展得更好,需要放低身段,寓教于乐。传统文化对于普通人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如果通过大众娱乐的方式呈现,则会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我参加的央视《中国成语大会》,就是选择了猜词游戏这一娱乐和竞技的方式呈现成语文化。节目在设计上加入了许多娱乐因素,主持人和点评嘉宾都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此外,还要用媒体营销的思路传播传统文化。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播,各种媒体铺天盖地进行宣传,节目关注度自然水涨船高。最近,网络直播答题又火遍全国,相关的传统文化专项产品也陆续上线,这些都是用新时代的方式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

殷怡航:传统文化在现如今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新形式发展,去年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是电视媒体推广的典型,而借助网络媒体也有许多推广渠道。比如,前不久微信小程序里各种答题类小游戏,涉及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我觉得推广传统文化可以多多借用类似手段。

李四维:古代的信息媒介几乎只有书本,现代则有各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现代生活离不开“三块屏幕”——电视、电脑、手机,年轻人对电脑和手机的依赖尤其严重。这些新技术在传播传统文化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包括方便快捷、生动有趣等,缺点则是深度不够。对比读书与看视频,人的大脑状态是不一样的,读书时大脑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全部被调动起来,这种纯粹的信息获取是视频不能替代的。传播传统文化,需要的不仅是“看热闹”,也需要满足那些想要“看门道”的人,让他们有门可入、有道可求。“看热闹”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需要想一想怎样“看门道”。

杨强: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像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都是其中的典型。文化类节目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以合乎大众审美需求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大众,另一方面又承担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不能一味迎合,而是要有自己的品位和高度。当然,除了文化综艺类节目,像《唐之韵》《宋之韵》《苏东坡》等纪录片形式的节目,以及《百家讲坛》等讲座式节目,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利用网络途径传播传统文化也成为热潮,许多直播平台都有大量讲授传统文化的课程。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广度的普及,还要注重深度的挖掘。传统文化成为热点是好事,但也要防止流于肤浅和陷于形式主义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有些人觉得传统文化不适应这个时代,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怎样与新社会、新思想接轨,找到一个“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平衡点?

彭敏:没有一种文化是永不过时的,传统文化同样有它的“生老病死”,尤其是其中涉及世界观、价值观的部分,会经受时代车轮更为猛烈的碾压。但无论世界如何发展,人类社会如何向前,审美的模式是相对恒定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太多的诗词歌赋,虽然在思想观念上已经不再新颖,但它所达到的审美高度,却能为不同时代的人类所共享,历经千载而不褪色。传统文化若想与新社会、新思想接轨,一方面要凸显其审美特质,另一方面要对其中涉及思想观念的部分进行重塑改造。许多思想观念在其诞生时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如今时代已变,就要以当下的社会状貌和时代态势重新包装,用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重述,以便能够适应当下社会,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相呼应。

殷怡航:孤立地说“传统文化不适应时代”是不合适的,因为传统文化包容广大,不能只盯着某一章、某一句来解读。此外,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应该用正确的思想和眼光对待,将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光芒。

李四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当代人所用,最稳妥的办法是从审美入手。名山大川、风花雪月这些东西,古人觉得美好,当代人同样也会觉得美好,古人将这些美好的意境融入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小说戏曲之中,当代人感受那些艺术作品时,依然会与古人的审美产生共鸣。至于古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等,固然也有其宝贵价值,但这些领域的专业性很强,再加上时代发展变化导致的古今巨大差异,还是要交给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究、挖掘,不然只能误读、误解了传统文化。

杨强:当代社会虽然与古代生活方式差异很大,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自始至终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一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文学、书法、音乐、戏曲、棋类等,我们或多或少会接触。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们一直在过;如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许多人一直在听;如今,诗词、书法等也得到大力提倡,它们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以传统诗词而论,它本质上以言志、抒情为主,如今的生活方式虽然变了,但是我们的基本情感、思想,以及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苦闷的抒发,对于兴亡的感叹等,仍然与古人有许多共通之处。同时,古代诗人在坎坷人生中所秉持的操守、气节,在诗词中所彰显的人格、品格,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敬仰,这些都不会过时。我们应该以新时期、新思想为背景,促使传统文化向当代语境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新社会、新思想接轨。

中国教师报: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你认为读诗词、背诗词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中小学阶段,怎样通过诗词赏读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

彭敏:读诗词、背诗词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帮助我们塑造完善的人格、丰沛的灵魂,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会因诗词而变得优雅知性,口头表达也会达到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诗词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核心知识系统,事半功倍地成为一个有底蕴的人。许多人都想通过阅读变成一个有知识、有内涵的人,但看了许多书却成效不佳,究其根本是没有建立核心知识系统,所学都是一鳞半爪,叠加在一起也不能成为学问。但诗词是一个丰富自足的知识系统,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大量阅读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人文底蕴。在中小学阶段,诗词赏读的要点包括:第一,入门须正,市面上关于诗词的书非常多,但许多都有各种错漏或避重就轻、语焉不详,所以要选择权威出版社的权威版本。第二,理解的确很重要,但背诵是根本,甚至可以说,没有背下来的诗词等于没有读过。第三,知人论世,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和诗人的人生经历,这样才能更加深切地理解诗词,而这些故事和经历本身,也能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殷怡航:学习诗词能够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诗词学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多看、多背、多理解,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和启发。诗词学习没有捷径,要想学好诗词,一定要深入文本,还要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李四维:钱穆先生说:“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最生动的缩影,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的历史、哲学、政治、民生等各个方面。抛开这些,即使诗词本身的魅力也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如何进行诗词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深浅来决定:没什么兴趣的,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诗词就可以;有一定兴趣的,可以课外读一点诗词鉴赏辞典之类的书,但一定要选好版本,毕竟不是每个出版社都有校对赏析诗词古文的能力;兴趣浓厚的,可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然后按照文学史的顺序寻找历代诗歌选集;如果特别痴迷,可以通过一些入门书籍学习诗词的文体要求,然后试着进行创作。

杨强:诗词学习离不开阅读、背诵、写作,这些做法可以让诗词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激发自己对传统诗词的兴趣。诗词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从诗词中感受到快乐和充实。诗词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诗词素养,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诗词的基本知识、艺术审美往往会比较陌生,无论是主观爱好还是客观素养等方面都很薄弱。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诗词兴趣的培养,不应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而是要让赏读诗词成为学生的追求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是环境的熏陶,学生产生兴趣就会逐渐深入学习,那么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中国教师报:据我所知,许多文化类节目的优秀选手,自己本身也能创作旧诗、新诗、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就你自己而言,你认为大量的记忆背诵对你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帮助?

彭敏: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感,许多人写作多年还是找不到语感,语言表达一塌糊涂。究其原因,翻译过来的世界名著和经典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了大多数写作者最重要的文学资源,但经过翻译的世界名著往往丢失了最初的语感,只呈现出一种不中不西的奇怪语感,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又处在现代汉语的实验探索阶段,两者都不太可能为写作者提供高纯度的语感范本。因此,求助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非常好的选择,诗词的语感会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的写作中,而一些骈文、散文中的词语,又典雅、又精准,可以直接在写作中使用。

殷怡航:文学创作需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只有广泛的输入才能有更好的输出,大量的背诵古典诗词,将会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李四维:从技法层面讲,阅读、记忆对诗词创作水平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创作旧体诗词,在写得“好”之前,先要写得“像”。当代中国人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与古代的差别实在太大,这导致当代语感与古代语感难以衔接,这是当代人学习诗词创作的最大障碍。明代王世贞说,写好诗词要“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日取六经、周礼……《史记》、班氏《汉书》、西京以还以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用经史子集培养自己的语感和气格。打个比方,学诗词就像学外语,学语法记单词固然重要,但想说一口地道的外语,最终还是要听外国人怎么说才行。

杨强:我认为诗词背诵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但的确可以从间接层面产生促进作用。背诵能激发、强化写作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更好地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手法。以旧体诗词为例,必然先从学习、继承传统开始,大量背诵诗词以及相关典故,可以在创作中汲取前人的创作经验,也可以在用典、点化等方面更加纯熟。大量阅读古代文学经典,并通过背诵使之成为人文储备,这关乎一个人的学养、积淀所能达到的厚度,也决定了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2月28日第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