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鱼腥草,又叫做“折耳根”,在贵州、四川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是由于这种物品有着浓烈的腥味,因此并不受太多人的待见。

不过在中医理论中,折耳根可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宝藏食品,热证、上火都可以通过服用折耳根达到效果。

可是又有一种说法认为,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这种物质有肾毒,而且还致癌。那么鱼腥草到底还能不能吃了?

鱼腥草含马兜铃酸(1)

鱼腥草的马兜铃酸具有致癌、肾毒性

据研究表明,一种名为“马兜铃酸”的物质具有极强的致肝癌性,还有较强的肾毒性,如果一个人经常摄入马兜铃酸,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器官疾病。并且该研究还剑指部分中国人喜欢的食物:“鱼腥草”。

事实真的如此吗?医生就来给大家讲解清楚。事实上,在6年前,我国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就研究过了鱼腥草,确实在里面发现了马兜铃酸。

团队为此还做了实验,研究人员将里面的马兜铃酸单独提取出来,用于健康的小鼠身上,刚开始每天低剂量使用,小鼠慢慢地开始出现肝癌,后来高剂量使用,肝癌也长的越来越大。

鱼腥草含马兜铃酸(2)

因此马兜铃酸确实能引起肝癌,但是人家教授也表示了: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有很大的不同,人体内环境更加复杂,对马兜铃酸的代谢可能更快。一个人每天要吃十斤以上的鱼腥草,才能摄取可能导致致癌的马兜铃酸,那么这种试验就没有意义。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马兜铃酸具有致癌性,而且目前其它研究也证明了:马兜铃酸还有较强的肾毒性。但是人家没说“鱼腥草”是一级致癌物,这就很可玩味了。

其实在自然界,马兜铃酸的分布是比较广的,在一些中草药中都有马兜铃酸的存在,可是你知道吗,马兜铃酸也有好几种,比如目前已经探明的具有致癌性、肾毒性的马兜铃酸,其实是马兜铃酸内酰胺1,只有它的毒性比较明显。

而鱼腥草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其实是马兜铃酸内酰胺2,和1的组成成分有大不同,效果也天差地别。而且研究还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因此鱼腥草会不会导致癌症,或者鱼腥草会不会引起严重的肾病,这点目前并无公论。

鱼腥草含马兜铃酸(3)

但是,毕竟鱼腥草还是含有马兜铃酸,因此医生呼吁大家:服用鱼腥草的时候切勿过量,偶尔吃吃换换口味当然没问题,可天天吃就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问题。

鱼腥草有哪些对身体有利的地方?

说句公道话,所有的药物、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只要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有机物,肯定有自己的两面性,因此除了关注鱼腥草坏的那一面,也要看鱼腥草好的那一面。

1,鱼腥草可以清热解毒

四川、贵州这些地方的人,为什么爱吃鱼腥草?他们的饮食习惯重油、重盐、重辣,因此这里的人上火、湿毒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找到了解除体内毛病的方法,那就是服用鱼腥草。

事实上鱼腥草清热、解毒的效果也非常好。

鱼腥草含马兜铃酸(4)

如果你正在长溃疡,那么可以试一下鱼腥草,效果非常好,有患者反映服用后,溃疡有好转。

2,利尿

有研究发现,从鱼腥草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可以促使动物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最终产生利尿效果,这点和中医说的“鱼腥草利尿”是相符合的。因此服用鱼腥草可以起到良好的利尿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和急需排毒的人来说,鱼腥草是比较好的日常保健的选择。

3,提高身体素质

人体健康主要靠免疫系统杀死有害细胞、细菌、病毒,而鱼腥草中含有的鱼腥草素,具有强大的提高免疫系统能力的作用,因此偶尔服用鱼腥草可以帮助人体提高体质。

但是,鱼腥草特殊的味道让人难以接受怎么办?几个方法帮你去除腥臭味。

鱼腥草含马兜铃酸(5)

首先,可以煮一锅开水,然后在里面放入食盐和白醋,然后把鱼腥草放进去焯水2-5分钟,具体时间看个人喜好,焯水之后可以将鱼腥草放入凉水中过凉,一套流程下来,鱼腥草80%的腥味都能祛除。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过高水温长时间煮鱼腥草,否则会破坏口感和其治疗的效果。

其次,凉拌的时候一定要下大蒜头,蒜头既有香味也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它能完美地掩盖掉鱼腥草的腥味,在凉拌鱼腥草中,如果没有大蒜和辣椒,那么这道菜能吃进去的人都是勇士。

第三,鱼腥草炒腊肉是一道名菜,采用上佳的腊肉切成薄片,然后将蒜苗和鱼腥草切成段状,先翻炒一会腊肉,然后再炒鱼腥草和蒜苗,期间加辣椒、蒜蓉、酱油、盐,炒一会就可以出锅了。这种方式做的鱼腥草几乎没有腥味,配合腊肉的咸香,是下饭神菜。

为什么不建议大量、经常服用鱼腥草?

鱼腥草是一味中药,中医对它的评价是“性寒”。如果长期服用鱼腥草,可能会造成损伤阳气、致人阴寒、虚弱、降低脾胃功能的问题,因此在使用鱼腥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鱼腥草含马兜铃酸(6)

除此以外,鱼腥草也不能过量服用,因为它的特性导致了鱼腥草使用过量不但起不到止咳、退热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加重咳嗽。

还有,孕妇、小孩、体质虚弱性寒的人不适合服用鱼腥草,因为有可能出现腹泻、胃疼、宫缩的问题,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为止,鱼腥草是否能致癌、有肾毒性依旧是没有定论的,所以我们对它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它的治疗效果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让它消失在药用的历史长河,我们要辩证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