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世界 古典音乐(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23辑)(1)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威尔第、西贝柳斯……这些音乐家的名字,或者大家都听说过,在这里,我们借由RCA出品的一套以时代发展编撰的100张唱片分别介绍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当你想了解他们的音乐作品,想走进博大恢弘的古典音乐世界,想拥有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但是又无从入手时,那么,请从这里开始。

鲁宾斯坦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来自新世界 古典音乐(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23辑)(2)

在无限的视野中

1976年5月31日,一代音乐巨匠亚瑟•鲁宾斯坦于伦敦举行了光荣引退演奏会。此时正值他90华诞。

在当今指挥家或钢琴演奏家当中,不乏长寿者,但是像鲁宾斯坦般90岁了,人生依然如此华丽丰富的,却极其少见。鲁宾斯坦青年时代就因他那超人的技艺而为众人所知,可他本人却认为,他还未掌握好全部的技艺,也没有具备完美的表现能力,因此只有继续坚持年轻时代的严格训练,永不松懈地努力,发挥年轻人的那种活力,才可以让人生更有意义。

晚年的鲁宾斯坦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双眼已处于近乎失明的状态,右耳亦渐渐丧失了听力,但他还是说了这样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语:“一个钢琴演奏家,他的记忆仅仅存在于手指、耳朵和眼睛这三个地方。而且只有眼睛的记忆才是唯一值得信赖的。在我这91年的人生当中,现在我才进入到无限的视野当中,它不被时间和场所所限制,而且对于未来更是处于一种向前迈进的阶段。我的音乐正是我的人生,今后我的人生将会更加开阔,我的音乐也将更加能体现出其深层的含义。”

这里记录了一代巨匠在其音乐造诣最高、最成熟,人生最顶峰时期演奏的名曲,是其最具代表性、评价最高的曲目。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协奏曲《悲怆》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当中,以自身为题材而创作的只有《悲怆》和《告别》两首。在这两首曲子中所要表现的悲怆美,不是我们在他晚年作品中所看到的如此深刻的悲怆美,而是种能让人深深感觉到的年轻时期的哀愁。这也是他在初期作品里的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此曲于1799年出版,是他献给恩人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作品。

第一乐章 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4/4拍子 演奏曲

奏序部分通过庄重而又悲剧的动机开始奏起。序幕和结尾都巧妙地使用了这一动机,因此,此序幕部分与一般的序幕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进入主体部分时,则改用2/4拍子。这使得节奏越发的有力,并使第一主题的势态完全地展现出来。第二主题,E小调和E大调两种旋律交错演奏,让人一时分不清楚在此当中,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主旋律。但无论哪一种,都能让人感觉到它与第一主题是相持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的。

乐曲的展开部分以庄重的旋律开始,主要围绕着第一主题这一中心来展开,再现部分是从回归第一主题主旋律开始,继而从第二主题的E大调向F小调,E大调向C大调过渡。终结部分则使用庄重动机,在充满激情的第一主题下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第二乐章 如歌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优雅的歌谣乐章

前乐章时出现了一个急变,在此可以听到歌声、诗朗诵声以及喜悦的声音。第一部里,通过三种声音来展开旋律,并通过反复的方式来创造出第四种声音。在这种旋律底下,有一种天堂的平静光明,直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哀愁感。但在此时加入了强有力的短调,让人仿佛又重回到起点,重新尝试这种奇妙的感觉。中间部分的乐章,在降A大调中穿插犹如对话般的插叙,在优美的插叙当中直至最后,随着三连音符的旋律静静地把乐章结束在诗情画意当中。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曲形式。

虽然与第一乐章的动机十分相似,但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明朗的回旋曲旋律。乐曲是在可爱快活的主题下展开,主题在前后共展开了4次,在此当中E大调和降A大调的旋律相互交错,极富技巧性地通过回旋曲使全曲得以结束。并且,在回旋曲的主题下,动机与第一主题的庄重动机极其相似,因此请在聆听时留意其特别之处。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 月光

1800年春,30岁的贝多芬开始为来自意大利的古奇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教授钢琴。这个长着一头褐色头发,有着双暗褐色眼睛的16岁可怜少女,虽然连续数月都要接受他的严格教导,但是却在这期间与贝多芬两人萌发出了越来越强烈的师生恋情。这段浓烈的感情,对于两年以来,一直怀着暗淡心情,孤独而又悲伤地生活着的贝多芬来说,无疑就是一道曙光,然而在女孩父亲的坚决反对下,它还是无疾而终。而这首名曲也正是在这段短暂的恋爱时期内所写下来,献给这位后来成了朱莉•圭恰迪伯爵夫人的女子。虽然贝多芬把这首歌的名字定为“幻想曲”,但是名诗人海恩里希•雷尔斯塔布在听了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后评论道:“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因此从这也衍生出了现在“月光”这个名字。

第一乐章 和谐的,柔板 升C小调,2/2拍

与一般的钢琴演奏曲不同的是,这首乐曲没有使用演奏的方式,而是通过不规则的三部形式形成的。第一部由四个悠然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序奏小节开始,虽然是变得柔弱,但是却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极具幻想性的旋律。马上进入第二主题后大调取得了主角的位置,但是却与第一主题具有近乎一样的性格。中间部分是围绕第一主题为中心展开,在进入第3部时,它返回到第一部时出现过的两个主题上,在淡淡的灯光中,静悄悄地将整首曲子结束。

第二乐章 优雅轻盈却又十分玄妙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子,三段体

对于这节既优雅又诙谐的乐章,最著名的评论是李斯特所说的“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曲中穿插着三重奏的旋律,让人如同看到妖精在舞着动人的舞蹈,轻轻地引导出主题。

第三乐章 激烈、富有热情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 鸣奏曲

这是一章最具有贝多芬特色的乐章,在此可以清楚地让人体会到贝多芬真正的性情。乐曲犹如暴风雨般盘旋而入第一主题,随即在小调的牵引下转入激情澎湃的第二主题。进入展开部分后,两主题交错演奏,如同夜晚强烈的暴风雨。最终以激烈的重音结束全曲。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热情

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散发着一股让人窒息的热情,由内自外地燃烧出来,因此其取名为“热情”当真可谓是名副其实。

此曲作于1805年,在完成之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是这一时期,却正是贝多芬写下著名的《海里金史塔持遗书》以后,再次鼓起勇气向第二人生迈进,并且到达艺术最高峰的时刻。他写下这首曲子用来献给他的崇拜者弗朗茨•冯•布伦斯维克伯爵。

第一乐章 甚快板,F小调,12/8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一主题拥有庄严肃穆的气氛,让人感觉到面临暴风雨来临前的危险。从静谧的旋律开始,忽而转向急促,充满了激情,通过与“命运的动机”相似的粗野的动机,在低音下表达出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第二主题则是一种非常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女性化的优美旋律,与前一主题形成了绝妙的明暗对比,使得两个主题在扩大展开的同时将情节推进到再现部分,并转而进入到结尾部分,构筑到高潮以后静静地结束。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形式

章节由三个主题变奏构成。是一个平和的章节。主题分8小节,每节各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变奏是左手带有切分音的简章的低音变奏;第二变奏是右手在十六音符中将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而左手随着进行描绘单纯的旋律线;第三变奏较长,加入了精细的装饰。而最后,则回复到开头庄严的风格,将整首乐曲结尾。

第三乐章 从容的,快板,F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乐章与第一主题相似,通过热情而彭湃的旋律导出戏剧性的章节。反映出一个宏大的战斗场面,具有百折不挠的气势;第二主题表现了顽强的反抗和挣扎。通过C小调,在展开部中和第一主题交汇,形成了主旋律。在第二主题时,并无过多活跃的旋律。在再现部分则追求一种比较忠实的乐式,移调到第二主题的C小调上,最后终结部分再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以极快的急奏进行),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结束全曲。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 告别

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告别》,作于1809至1810年。贝多芬的徒弟、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鲁道夫大公爵,在1809年因法国军队侵占维也纳而愤然离去。正是以这段故事为背景,贝多芬创作了这首钢琴奏鸣曲,把这个作为第一乐章。一年后当大公爵再次返回故土时,贝多芬创作了《再会》为第三乐章,然后以大公爵离乡这段时间为背景,作了第二乐章《别后》,构成奏鸣曲后正式出版发行。

第一乐章 告别 慢板,降E大调,3/4拍子;主体部分转快板,降 E大调,2/2拍子;奏鸣曲的形式

1809年5月4日,尊敬的鲁道夫大公爵离开维也纳,贝多芬以此为背景作了此曲。序曲部分开头3个音符为Lebewohl(再见)。

第二乐章 别后 充满感情的行板,C小调,2/4拍子

第一主题是G小调,以带有一丝忧伤的气氛开始。全乐章渗透着一种孤独和充满思念的情绪。

第三乐章 重逢 十分活泼地,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

1810年1月30日,尊敬的鲁道夫大公爵回乡,贝多芬创作了《再会》。这是一首充满喜悦而活泼的终曲,拥有像透明的光辉缤纷交错一样的美感,而且在尾奏中更有感慨万千的思绪流露。

来自新世界 古典音乐(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23辑)(3)

RCA出品的《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悲怆 月光 热情 告别》历史录音

星外星唱片引进发行,RCA BEST 100系列第23辑

(喜欢就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此唱片吧)

来自新世界 古典音乐(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23辑)(4)

谢谢阅读

文字来源 | 星外星资料库

图片来源 | 星外星资料库 & 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星外星古典小镇

爱古典,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