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册封自己儿子为藩王,其中他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被封为楚王,封地为湖北武昌府。

武昌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因为从武昌顺长江而下就是南京。而朱桢作为朱元璋第一个庶出的儿子(仅就正史记录而言)为什么会获得这么重要的地方呢?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

原来朱元璋封朱桢为楚王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兑现承诺,当初朱元璋刚刚攻下武昌,就有人来报告他的一个妾室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朱桢。一时双喜临门的朱元璋十分高兴,马上来看儿子,越看越爱,此时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放牛娃了,具备了当皇帝的条件,于是脱口而出“子长,当以楚封之。”君无戏言,朱元璋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于是当天下刚刚平定,他就册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朱桢被封为楚王,封地为武昌算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第二就是武昌太重要了,朱元璋绝不能让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外人管理只有自己的儿子他才放心,而自己前几个儿子都已经被册封完毕,有了归属,自然朱桢是去武昌的最合适的人选。

洪武十四年,已经成年的朱桢奉命和开国功臣定远侯王弼的女儿成亲,随后前往武昌就藩。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2)

朱元璋给朱桢的任务就是镇守湖北,剿灭叛乱,同时一旦南京出现情况,可以直接顺流而下勤王,为此,朱元璋特意配给朱桢三护卫,多达上万人。而朱桢就凭着这支精锐的护卫,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朱桢虽然坐镇大藩,并且手中军事力量强大,但是他这个人没有野心,他的最大心愿就是保住自己的楚王爵位,由后代永远继承,并且他对侄子血腥削藩心中愤恨。因此当侄子建文帝和四哥朱棣展开争夺皇位的大战的时候,他没有实现父亲设想的京城有难,出兵顺流而下勤王,协助皇帝而是选择作壁上观,看着四哥和侄子大打出手,理由居然是堂而皇之的“藩王无诏,不得擅离封地”,你朱允炆不发诏书我怎么勤王,可是一直对藩王恨之入骨的朱允炆怎么可能让朱桢带兵前来,他害怕朱桢会趁这个机会造反。

朱棣反倒是对六弟的表现很满意,因为按兵不动就是帮自己,于是在登基后对朱桢大大奖赏了一番。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3)

不过朱桢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四哥夺位绝不是为了帮助兄弟们,而是要自己当皇帝,既然当了皇帝就绝不能容忍这些藩王们威胁自己,因此他行事越发的低调,谨慎。

朱棣果然当上皇帝后,马上就继承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认为藩王是自己的威胁,对于有过错的藩王,他毫不手软,废爵的废爵,处罚的处罚。对于朱桢,他感到了威胁,毕竟朱桢封地重要,军事力量大,必须早做处理,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很难。

朱棣虽然出身行伍,一辈子打仗,但是他这个人比较实在,尤其是处理兄弟,就像打仗一样讲究师出有名,这样才能服众。可是朱桢行事低调谨慎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丝可以处罚的理由,就是个贤王,没有理由去处罚。但是对于楚王要是不敲打,难保朱桢有异心,经过多番寻找真的找到了一个理由,整不了你,就整你儿子,总之要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这个挨整的儿子就是朱孟烷。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4)

朱孟烷本来是朱桢的第三子,按照常理来说无缘王位,但是他出身好,他是嫡子出身,其母为王妃王氏,朱元璋规定藩王王位继承人嫡子优先,因此朱孟烷一下子超过了两个哥哥成为了朱桢第一继承人。

不过这个朱孟烷十分不幸运,他出生在洪武十五年,本来爷爷规定亲王嫡子十岁就可以被封为世子,但是朱孟烷却终洪武一朝都没有被爷爷封为世子,确立继承人地位。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外祖父王弼是作为蓝玉党羽被诛杀,朱元璋由此不喜欢朱孟烷,于是才没有册封他(不过蓝玉的外孙却被立为蜀王世子,主犯的外孙被封,从犯的外孙却没有被封,爷爷也确实偏心)。

朱元璋死后,朱桢还是通过关系求到建文帝,这才给朱孟烷封为楚王世子。

朱棣决定通过打击朱孟烷来实现对朱桢的敲打,毕竟朱桢经验老道滴水不漏,不好下手,但是朱孟烷年青,这就好办了,通过处理朱孟烷控制朱桢岂不乐哉。

朱孟烷果然年青没有经验,他代表父亲前往南京朝贺,在路上,朱孟烷突然想去河南买奴仆然后带回武昌,他还算老实并没有鲁莽派人前往而是给伯父上书希望伯父同意。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5)

朱棣看到奏疏大喜,终于找到机会了,不过因为朱孟烷没有实施这件事,只是想法无法重罚,只能训斥,并下发朝廷讨论。楚世子孟烷奏欲遣人于河南境内买人口,赐手敕谕曰:“昔秦愍王遣于浙江买人口,太祖皇帝闻而怒之。秦府官属及浙江郡县承行者皆被罪,前鉴不远也。且河南,汝伯父周王封地。汝所遣人入其境,或有纵恣违礼,将斥为尔之过,可不虑乎?况此举非出汝父意,其已之。”

这道圣旨一下,朱孟烷弄得灰头土脸,无地自容,秦愍王就是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当年派人买美女的事人尽皆知。虽然不知道朱孟烷要买的人口是美女还是奴仆,但是经过朱棣这一番训斥,把他和朱樉并列,弄得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好色之徒,而且在圣旨中提及他的父亲,这明显就是故意往朱桢身上靠。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6)

朱桢闻听这件事大吃一惊,他知道朱棣这是故意找茬,是在针对自己,连忙上书表示自己教子不严,请求处分。朱孟烷毕竟没有犯罪,而朱桢已经害怕了,朱棣见到自己目的达到于是也就不了了之。

通过这件事,以及看到自己的兄弟齐王周王等人全都被朱棣处理,朱桢很是害怕,于是更加谨慎,而朱孟烷也受到了教训,于是此后他的一生再也没有任何过错。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六十岁的朱桢病逝,死前他拼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给自己的儿子朱孟烷留下遗言:太祖皇帝得天下至难,吾保有楚国至今日亦不易。汝勉图忠孝,以无忝祖、父。你爷爷得天下太难了,我保住楚王不被你伯父废掉也不易,你一定努力要保住咱们的爵位,不要让你爷爷父亲失望。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7)

朱桢死后由于继承王位需要皇帝批准,而朱棣因为出征,故此朱孟烷没有马上继承王位,一直等到八月朱高炽继位,这位堂兄才册封朱孟烷为新一任楚王。

不过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因此其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朱孟烷开始倒霉了。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欢的孙子,而朱瞻基也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他在对待藩王的态度上和爷爷一样,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此登基后不久就继续开始削藩,完成爷爷未竟的事业彻底解决藩王,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个没有藩王隐患的天下。

从宣德元年开始,朱瞻基废掉了汉王和晋王,处分了赵王和秦王,秦王晋王是朱元璋二子三子的后代,他们排在朱棣一脉的前面,处理了他们,就表明了朱棣一脉已经成为朱元璋后代中的最有权威者,汉王赵王是朱棣的儿子,处理他们树立了朱瞻基的权威。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8)

这四大强藩被处理后,朱瞻基看剩下的藩王只有楚王是最大的隐患,其他人不足忧虑。

楚王是朱元璋六子之后,地位高,封地重要,武昌可是军事重镇,实力强,手中一直有一支能征善战多达上万人的三护卫。

因此朱瞻基很是担心,万一朱孟烷效法朱棣靖难怎么办?一旦他造反顺流而下攻下南京,那么自己就不好对付了,还得再来一次靖难从北向南打,必须及早解决朱孟烷。

可是他却发现朱孟烷不好解决,因为朱孟烷在经过二十多年前那次教训后,非常守规矩,为人低调谨慎,对于朝廷的各项规定认真执行,从不打折扣,也没有怨言,也从没有过任何失礼的行为,甚至连喝酒闹事的绯闻都没有,而且他对自己的兄弟子女教育很严,这些人也没有任何作奸犯科胡作非为的行为,实在找不到理由。

如果强行处罚反而会激起民愤到时候落个建文帝的下场怎么办呢?朱瞻基不愧是皇帝,他发挥了没有问题制造问题解决的方法,他找到大臣平江伯陈瑄,君臣商量后决定让朱孟烷自己交出护卫最好,可是怎么让他“自愿”,于是君臣二人演了一场双簧。

陈瑄以出征为名路过武昌,随后派儿子回京故意密奏朱瞻基表示武昌是军事重镇,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而楚王自从太祖时就被封到这里已经五十多年来,楚王的三护卫都是精锐,战船上千战马数万 “兵强国富,他藩莫及”,这样对国家极为不利。现在不如以京城粮食不足为理由,让楚王派兵护送粮食去京城,然后把兵留下,这样就“永保国土”朝廷也可以“恩义两全”,大家都好了。“湖广,东南大籓,襟带湖、湘,控引蛮越,人民蕃庶,商贾辐聚。楚设三护卫,自始封至今,生齿日繁,兵强国富,小人行险,或生邪心。请选其精锐,以转漕为名,俟至京师,因而留之,可无后患。”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9)

朱瞻基随后故意将这封密奏泄露出去表示楚王恭谨没有过错,我爷爷爸爸对他非常好,自己也一再加恩楚王,你陈瑄这样是多心了。再说你的主意也不行,一旦实施就是我怀疑楚王,那么楚王就会伤心,士兵有家不能回也会寒心,这个陈瑄真是眼光短浅。上不纳,顾谓侍臣曰:“从来楚国无过,祖考待之皆厚,朕尤加意礼之,瑄何其过虑也!调兵运粮一时权宜,运毕则遣归。拘留操备,上失宗亲之心,下失军士之心。鄙哉瑄也。”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别人听了无所谓,朱孟烷大吃一惊,这个陈瑄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他路过武昌自己盛情款待,他居然密奏诬陷自己,要不是皇帝明察秋毫自己真是有冤无处伸。

朱孟烷很害怕,他十分清楚三人成虎的故事,一个陈瑄密奏自己造反没有成功,万一有第二个陈瑄,第三个陈瑄接着密奏自己怎么办?到时候皇帝还会不信吗?有了陈瑄这个例子谁能保证自己身边的人不会诬陷自己。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自己难保将来不出事,想想之前的藩王哪个个不是因为手握兵权被处理的,倒不如效法周王赵王那样交出兵权,自己落个清闲王爷,既能保住身家性命还能永保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0)

于是在这次密奏事件过去不久,朱孟烷主动派人去北京,表示天下太平,自己希望交出两护卫。楚王孟烷遣仪宾魏宁长史杨振奏府中三护卫愿留一卫请以二卫归朝廷

朱瞻基看到目的达成很是高兴,但是他不能马上接受,而是表示楚王这是干什么,我一直知道楚王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因此厚待于他,总有小人诬告他,我都不信,怎么今天却因为这件事请求交出护卫。上览奏谓尚书张本等曰楚王安分循礼朕所素知故厚待之比屡有小人告讦朕灼之其非皆置不问今何疑而请归护卫乎

兵部尚书张本对于皇帝和楚王的心思很清楚,他表示皇帝十分清楚楚王,可是有人不知道楚王为人,陛下难道不知道曾参杀人的故事,楚王今天上交护卫也是要杜绝他人之口,证明自己清白,希望皇帝同意。

最后朱瞻基“勉为其难”表示接受楚王的请求,同意楚王上交两护卫,并且表示楚王留下的一护卫可以随意挑选充实。本对曰楚王为人虽陛下所知然人有烦言王亦不得不虑曾参杀人皆此类今请归护卫盖欲示蕳静以杜谗邪乃其深计远虑陛下从之所以保全之也上慨然良久曰王不可缺侍卫今三卫官军未必皆足其令王任意选留充足一卫其余如王所言受之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1)

朱瞻基说是楚王可以随意挑选,但是根本就不给朱孟烷机会,很快他派去了钦差率大军前往武昌,因为楚王护卫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好在朱瞻基派去的人都是官场老手经验丰富,很快就将三护卫分割完毕,朝廷收回的两护卫被派往外地,只给朱孟烷留下了一支老弱病残的护卫,同时将武昌卫官兵调入武昌,这样一来,朝廷完全控制了武昌,朱孟烷就算想造反也不行了。

朱瞻基没有像朱允炆那样赶尽杀绝,在朱孟烷主动交出兵权后,他见好就收,放过了楚王朱孟烷。朱孟烷终于平安了,他保住了父亲传下来的楚王爵位,他在几年后的正统四年安然去世,善终于家,享年五十八岁。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与吴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

虽然楚王爵位一直在朱桢后代中传承,不过从此朱元璋一手打造的镇守湖广的强藩,可以随时勤王保家卫国的楚王大军不复存在。楚王一脉从此变成了在武昌只知道低调坐食俸禄,贪图享乐的王族,一直到万历年间闹出弑父案和真假楚王案,轰动全国,最后被张献忠投入滚滚东流的长江从此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