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一统志》记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溪边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随波逐流。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桃花源诗张旭(诗词欣赏草圣)(1)

《桃花溪》

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源诗张旭(诗词欣赏草圣)(2)

历史上记载张旭曾经做过常熟蔚,后入京官拜金吾长史,并没有确切证据说他曾经到过桃花溪,但这并不妨碍诗人创作。因为经过南北朝、隋直到唐代,由于《桃花源记》的广泛流传和对陶渊明的隐逸情怀的认同和追慕,“桃花源”已经成为世人精神世界和文化谱系中的一个符合,王维就有一首《桃源行》诗,用诗语复写《桃花源记》,但据学者对王维的生平考证,并没有他游桃源的事迹。在唐代,类似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文人心中的一个情结。”桃花源“是陶渊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世界,在那里没有赋税、没有纷争,是一片世外桃源,人间乐土。这样的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但有是后世人们一心向往的圣地。

从这首诗来看,诗中人并没有刻意寻找桃花溪,他站在溪畔,望见远处一座飞桥,在如烟的山雾中若隐若现,而此时的他并没有要进入的意思,而是有意无意的向渔夫问起”桃花源“,至于是否能得到确切的回答,他并不在意。他明白,山中的美景可以尽情的游览,但人间的”桃花源地“却是永远无法达到的。

桃花源诗张旭(诗词欣赏草圣)(3)

诗人的高妙不仅在于对这种深沉的人生,社会,命运的体察,也在于他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飞桥隐隐和烟霭中的群山,看似远隔,却终能达致;青溪、桃花、山涧,在脑海中是那么的清晰,仿佛信步可寻,但实际上却是有如天人之隔。世间万物的真幻之理简直就浓缩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