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十二则。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钱穆先生白话试译

先生说: “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自己心上便易多生怨恨。 ”

《论语》有专指人事之某一面言,而可通之全体者。亦有通指人事全体言, 而可用以专指者。旧说亦谓此章乃专对在上位者言。谓在上者专以谋利行事, 则多招民众之怨。义亦可通。但孔子当时所说,纵是专指,而义既可通于人事 之其他方面者,读者仍当就其可通之全量而求之,以见其涵义之弘大而无碍, 此亦读《论语》者所当知。

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做人处事全以利益来考虑,就会招致许多怨恨。”

“放”即依靠、依照、依循,所以译为“全以(利益)来考虑”。“利”是每个人都要的,因为“利”是自我中心阶段追求的。如果每个人都在那个阶段追求发展,利益就很有限,你得到别人就失去,结果当然“多怨”。毕竟天下之利有限,难免引人相争。若是为利而招仇怨,实乃得不偿失,何况又偏离了人生正途(仁)。

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人遭遇痛苦,大家都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关系。真要追究责任,很难完全说得清楚。所以基本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要完全从利益来考虑,偶尔做一些无关个人利益的事,自己会觉得开心,别人也从中受益。

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偶尔帮别人一些忙,自己也会觉得愉快,因为这些事更符合人性的要求。朋友或同事看到你的这种表现,也会受到感染而精神振奋,觉得“有为者亦若是”。

论语十二章学会为人处世(多一些仁慈和悲悯)(1)

弘丹学习心得】

这一段,跟昨天的那段是相通的。昨天讲到“小人怀惠”,小人在乎的是利益。今天这段:做人处事全以利益来考虑,就会招致许多怨恨。

我想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说“利益”不好,他说的是过分追求利益,或只追求利益,可能会招致许多怨恨。这句话理解起来也不难,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两个人一起合伙做生意,如果两个人都只考虑利益,那这个生意肯定会做不下去的,两个人都斤斤计较,明里暗斗,谁都不愿意吃亏,最后可能就只好一拍两散了。

做人处事当然也是要考虑利益的,但不能只考虑利益,有时候也需要讲“仁”,仁慈和悲悯。

《红楼梦》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刘姥姥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带着板儿去贾府,见到王熙凤,拐弯抹角得向王熙凤要一些钱。

王熙凤对待刘姥姥也算是客气,但也没有出手很大方,给了20两银子。还给了一串铜钱,对着刘姥姥说,不要走路回去了,拿着这个钱雇辆车回去吧。

前面的20两银子,王熙凤只是出于礼节或者王夫人的意思给的,而后面给的一串铜钱,是出于悲悯,觉得老人家走这么远的路不容易,就不要走路回去了,雇辆车回去。从情义上来说,这一串铜钱反而比20两银子更加贵重。

贾家败落的时候,王熙凤的女儿是刘姥姥一家救了她,最后嫁给了板儿。

读《红楼梦》的时候,很多地方可以感受到佛学思想,比如福报和因果。因为当年王熙凤善待了刘姥姥,种下了善缘,最后巧姐的命运不至于太悲惨。

而我们自己在做人处事时,多一些仁慈和悲悯,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种下善缘。

作者介绍

弘丹,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

践行每日写作,品味生活之美;诵读《论语》,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

每月组织【写作训练营】和“百日写作”活动。想要从零开始写作,关注“笔耕不辍”公众号。

笔耕不辍(ID:wewri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