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俗称“40后”“40后”,少部分已经在前两年成了“80(岁)后”,其余的在若干年里也将陆续加入这个行列现在一些谈及老年人生活的鸡汤文,提到“50后”、“60后”,就是不提“40后”一篇文章是疏忽,不少文章都如此,就是“共识”了我觉得有趣:“50后”、“60后”是老人,那“40后”就不老反倒年轻了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行动比心动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行动比心动快(行动不如心动)

行动比心动快

我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俗称“40后”。“40后”,少部分已经在前两年成了“80(岁)后”,其余的在若干年里也将陆续加入这个行列。现在一些谈及老年人生活的鸡汤文,提到“50后”、“60后”,就是不提“40后”。一篇文章是疏忽,不少文章都如此,就是“共识”了。我觉得有趣:“50后”、“60后”是老人,那“40后”就不老反倒年轻了吗?

其实不是疏忽。如果以退休为老年的起点,那么“80后”已经过了二十年,“老”成狐狸精了,个个都是烹调鸡汤的高手,当然不需要那些耳提面命的教诲;另一方面,现在作兴把漫长的老年分成“初老”、“壮老”和“长寿”三个阶段,“80后”就进入或接近“长寿期”,自有其特殊性,不跟其他时段混搭说事,很有道理。

从最新统计的预期寿命来说,中国人是77.3岁(女性突破80岁),上海是84.11岁(女性86.22岁)。过了这个平均数大概就可以算是进入了“长寿期”,而“40后”基本即将进入这个阶段了。

可喜可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这一天的,有幸走到这一步便意味着已经属于生命的强者和胜者了;哪怕磕磕绊绊,也是登上了高峰,“一览众人小”。这以后的每一天,都可以看成是上天的馈赠。

但也需要特殊的呵护。“长寿”,意味着身体部件使用更久、损耗更大;这不是毛病,是必然。有断崖式的,也有缓坡式的,“衰”和“老”交替着,互为因果,意外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总有一根最后压垮骆驼的稻草,所有的“意外”在这个阶段都不“意外”了。自己和亲人有点思想准备,不是“触霉头”,不必忌讳。

我觉得,珍惜、呵护自己尚存的各种能力,最需要重视。每一种能力的减弱和消失便意味着生活质量下一个台阶,哪怕延长一天使用期都是好的。“初老”、“壮老”时期,常常用“心动不如行动”来自励,想到的事就去做,因为一“心动”,困难、问题都来了;“心动”一多,“行动”便少了;而现在则要反过来说:“行动不如心动”。随着年岁上去,不适合的“行动”,种类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加速脏器的磨损;而这种磨损是不知不觉的,等自己意识到“不行”,已经悔之不及了。而“心动”是静止的行动,不但保险系数大,而且是更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动”。“大知识分子”多半不运动,退休后一样做学问,最高寿的恰恰是他们,足以证明“生命在于静止”,心动有利健康。

老人当然格外珍惜时间,但珍惜不是“抓紧”,反而是要把生活节奏放慢再放慢。想我们一生,就像坐了高铁,什么都没有来得及看,什么都没有看清楚,便接近终点了。老人,就让马儿慢些走呀慢些走吧,细细饱览一路风光。如果从前是囫囵过日子,那么现在就得把生命的美好与幸福细细品尝,也算是对从前的补偿。

“40后”,真正进入了人生的“倒计时”,加倍珍惜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咀嚼、消化、享受,在爱的氛围里微笑着告别 。行动不如心动,从从容容前行,可能会更加接近生命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