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条让人啼笑皆非的微博。

一位妈妈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宝宝坐在旁边的婴儿车里一脸懵:

而她在游戏馆里暴打拳击、暴锤力度测试仪、疯狂摇摆骑摩托解压……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1)

网友一边觉得哈哈哈哈笑死了,一边和她产生了深度共鸣:

“辛苦了,释放出来内心也舒服一点了”、“当妈的也是人啊,很多时间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2)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3)

确实,很多时候妈妈情绪差,不是脾气差,而是她太累了。

养孩子除了高昂的育儿成本,还需要付出巨大的情绪成本和情绪劳动。

而负担情绪成本、付出情绪劳动的人,往往是妈妈,甚至只有妈妈。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4)

被忽视的

情绪成本和情绪劳动

很多父母都听说过一个育儿理念词语——“温和而坚定”。

但只有亲身经历育儿,才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3岁的孩子,正经历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总是不洗手就迫不及待要吃东西。

她讲道理、鼓励、哄劝都不成,每次都要吸气呼气吸气呼气,提醒自己不要情绪失控。

后来她把吃的东西收到高处,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结果孩子把手指全都塞进嘴里……

外人总容易对妈妈说,你要跟孩子好好讲道理。

却忽略了她承担的情绪成本有多大,更忽视了她付出的情绪劳动有多繁重。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5)

在家庭里,承担绝大部分育儿劳动和家务劳动的那个人,往往是妈妈。

而在育儿劳动和家务劳动之外,还有内耗极大的情绪劳动。

凯特·曼恩在《应得的权利: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一书中,提出“情绪劳动”一词。

那些日复一日看不见的操心:

密切关注孩子相关的各种信息、提前计划很多事情、随时都要知道什么东西在哪、谁需要什么、家庭预算多少的大小事宜;

那些为了完成上述这些任务,所要求的管理情绪的工作;

那些不被年年月月不被看见的隐忍和委屈等情绪劳动,都让妈妈产生巨大的情绪消耗。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6)

妈妈们没有

被允许情绪差的自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在说:“妈妈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妈妈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而其中,无一例外都在要求,妈妈脾气好、积极向上。

仿佛妈妈在为母则刚之外,还要为母则柔,脾气永远温柔。

但谁都有情绪,妈妈不是工具人,也有自己的坏情绪。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7)

前两天,看到一位妈妈在小红书上写的笔记。

说自己生娃快两年了,但始终彻底开心不起来。

她用了一个形容,说自己“总觉得开心是蒙着一层灰的”。

评论区很多妈妈有类似的感受,不会成天抑郁不快乐,也有放声大笑的时候,也有非常幸福的时候。

但生完前后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连“开心都是蒙着一层灰”的。

而另一些妈妈的故事则更扎心了,她们连不开心,都是背着孩子和家人躲起来的。

那个在深夜失眠刷着手机悄悄崩溃的妈妈;

那个把自己关在卫生间偷偷流泪的妈妈;

那个加班一个月、不想让3岁女儿看到自己状态不好、在地铁站台忍不住蹲下抱着自己大哭的妈妈……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8)

她们忍了又忍,她们是你是我。

所以真的不要再鼓吹什么“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了”,要求妈妈情绪稳定,本身就是一种情绪暴力。

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要避免和杜绝产生“负面”情绪,而是要减少对情绪“负面”的评判。

让妈妈崩溃的不仅是沉重的情绪成本和情绪劳动,更是对情绪打分背后:

那个“有了情绪就是不够好的妈妈”的外界评判、和因此强加到妈妈身上的自我评判。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9)

妈妈有资格享有

属于自己的情绪自由

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曾说:

“母性是女性极力克制自我需求,通过引发自我献身和牺牲精神,将孩子的成长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种机制。

女性只要赋予爱以无上价值,她们付出的劳动就很容易被家人的理解、丈夫的慰劳等说辞所回报。”

对那些习惯隐忍坏情绪的妈妈们,我想说:

你有产生坏情绪的自由,你有不必做一个时刻情绪稳定的妈妈的自由。

妈妈的消费观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在商场开启狂暴模式的妈妈)(10)

被一再忽略的感受和咽下的情绪,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忍一时乳腺增生,退一步卵巢囊肿;憋一天肝气郁结,气一下甲状腺结节;骂一句心肌梗阻,让一点内分泌失调……

这些并不是好笑的段子,而是实实在在压在身上的稻草。

别等到最后一根压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堪重负。

而对爸爸们,我想说,社会对妈妈的宽容度太低,连发脾气都是男性的特权。

可越是如此,爸爸们越应该理解妈妈们的辛苦,分担妈妈们的劳动。

育儿不该是女性一人承担的母职,也需要男性承担起自己的父职。

而这份承担,获益的最终也是自己和整个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