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帮助解答困惑,以及辅导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朋友对于高项论文备考存在一些普遍而典型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文选题思路及框架结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文选题思路及框架结构(论文写作-论文概述)

论文选题思路及框架结构

在日常帮助解答困惑,以及辅导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朋友对于高项论文备考存在一些普遍而典型的问题。

从本篇开始,笔者用一个系列向大家介绍如何理解自己的背景项目,以及如何提炼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并引出我们自己总结的种子问题灯塔素材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准备好背景项目之后,很多考生开始论文全文的写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大家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落笔无物。

后续的典型操作,是分三步走:

一、在背景项目综述部分尽量增加一些项目重大意义和技术名词等内容;

二、从官方教材中找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大原则放到管理综述部分;

三、从网络上搜到的写作范文中东摘西抄,找一些似是而非,不涉及任何自己背景项目细节的实施内容放到各个管理过程中;

最终拼凑成一篇言之无物,所谓的论文。以这样的内容答在试卷上,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家动手实际写作之前缺少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理解你的背景项目。

以下,我们就借鉴经典的管理方法论和敏捷项目开发中的一些小工具,通过引导回答十个问题,让大家逐渐加深对自己项目的理解。我们将这十大问题称为种子问题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原则:

1、回答这些问题,不需要专业的IT知识,不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分析;需要把自己放到项目实施环境中,从项目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出发,用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用常规的思考方式来分析。

2、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非常正式地在一个文档中写下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在脑海里面简单地闪现一个念头。对很多朋友来讲,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心中的想法与书面的描述之间的距离。

3、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部分朋友由于平时工作所处的行业距离信息化项目比较远,一开始在回答这些种子问题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吃力,这是非常正常的。

大家能想到一句话,就写一句;能想到一个短语,就写一个短语;能想到一个词,就写一个词。如果从一开始就希望把整个内容在脑海里面构思完整,再一气呵成写出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当大家把这些种子问题回答完,再结合头条号对论文写作结构和各过程写作过程要点的分析,我们相信在具体管理领域的写作时就不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窘境了。

第一个问题:核心与支柱

你的项目可以分为哪几个子系统或者子模块(试着分为三个)?各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模块的主体功能。

在此基础之上,每个子模块写两项最核心功能点以及如何评价该功能完成的质量。每个功能点用一句话表述。

这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自己的背景项目的核心功能究竟是什么,解决的核心业务问题是什么。这是论文写作的首要问题。

对于一个大中型的信息系统,如果不熟悉专业技术,可以从所实现的系统功能形态、所服务的用户等角度进行划分。例如:

对于熟悉一些专业技术的朋友,也可以从前中后台的角度来划分。例如前端数据图表展示模块、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认证服务中心等。

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为了提供给自己未来在管理过程论述中引用。

对于不熟悉专业技术的朋友,可能感觉无法使用比较专业的名词来描述功能点的质量。这没有关系,先写出比较通俗的描述(例如,快、多、强、稳定等),后期再进行优化。

第二个问题:困难与干扰

你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全局性的困难或者干扰因素?写一至两条,分别用一句话表述。

这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任何大型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完成的,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也不例外。项目管理工作中一定会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有一些干扰需要克服。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强调一点,在我们的背景项目中,可以假设任何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不需要去思考项目用到哪些技术遇到了困难无法解决。

大家要站在项目要解决的业务难题角度,从客观与主观,时间与空间,人员与物资等宏观方面来思考。例如:

如果大家是参考我们推荐的论文写作结构(「论文写作-文章结构」结构(二)——正文),上述两个问题都是明确写在背景综述中的,不需要额外的总结与回答。

第三个问题:协同与制约

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核心功能点之间有没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即在先完成哪一项功能之后才能完成另外一项功能?举其中的一至两个例子,各用一句话写出两项功能的先后关系,并说明原因。

这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工作任务之间是需要协同的。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先调研,再编写解决方案,再开发测试,最后正式使用这样的信息系统开发事务性顺序。不同的业务功能之间也有或多或少的顺序关联。

与前面的问题类似,我们需要跳出专业技术,从项目实现的业务功能角度来回答。例如:

这里面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此问题中梳理的逻辑顺序是粗线条的,是为了理解项目。如果将这些大功能模块进一步细分成各项具体的活动,则很多是穿插在一起并行开展的,个别活动之间才存在实际的制约关系。而这些细节也正是论文写作的素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