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π型人才

  π型人才是指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又懂得领导、管理知识的人,博学杂科,并能融汇贯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即“竖杠杠”(专业知识)称作“硬科学”知识和“横杠杠”(管理科学知识),称作“软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是社会最欢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优质人才的五大特征(职场中最稀缺的人才)(1)

π型人才的特征

  字母π下面的两竖指两种专业技能,上面的一横指能将包括两种技能在内的多门知识融会应用。软硬兼备的T型人才能量更大,用途更大,是我们最宝贵的人才。日本学者还提出“Л型人才”的概念,这是指具有两门专业专长又懂得领导、管理知识的人。这种“Л型人才”当然更为可贵,更为难得。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π型人才完全具备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竞合性这四个特征,它是21世纪人才的标准。

21世纪的信息爆炸、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一体化、交流国际化浪潮不断加剧,未来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不仅专业和知识复合,而且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的复合、现实的高能力和未来发燕尾服潜力的复合。

发展性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使人类发展进程不断加速,知识更新加快,知识老化趋势加剧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自我发展性,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学习能力是发展性的决定因素。“π型人才”综合素质中包括智商、情商、学商,学商就代表学习能力。具备高学商的人才一定是具有自我发展性的、潜力无限的21世纪人才。

创新性

  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推动力,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创新。“π型人才”强调人才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的多重复合、智力深度和思维广度的有机整合,复合交叉、综合重组、有机整合才能激荡酝酿,才能不断创新。“π型人才”必然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21世纪人才。

竞合性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良好的职业沟通、和谐的团队合作,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最终达到多赢共赢,竞合性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π型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情商就是强调自我激励、自我进取、勇于竞争,同时又强调团队精神和职业沟通能力,因此具备竞合性这个特征。

π型人才的培养

  π型模式的主从复合融合特质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上,三个层面上:一是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构建上,以管理学科知识领域为主,融合经工理法文等多学科知识领域;二是在专业核心知识的构建上,以专业知识为主,融合相关信息技术知识;三是在专业可选知识体系构建上,则以该专业的类别知识为主,融合管理学其他类别的知识。

  培养突出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上,π型模式的融合特质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如为了突出专业信息技术特色和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主,融合设置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在实践教学上,以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训为主,融合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战演练;在专业师资队伍的组建上,以校内双师型专任教师为主,有机结合校外兼职教师。通过多层面的融合,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类工科院校特色的复合性应用型管理人才。学生专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上,π型模式的融合则以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作为重要支撑。

学校教育的转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界早已纷纷摒弃了专业化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期以来,我们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预测决定各专业类别的招生数量,学校按照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办学模式已为我们培养了一千多万各种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企业的培训和发展

  企业需调整某些部门的年龄构成或职工出现不能适应工作的情况或合并某些业务部门等等,都可能相应发生职务轮换。在大企业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职工,被宣布进行横向流动。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管理的普遍现象。也可以使员工成为多面手。

  π无限延伸的数字含义,象征着管理系立志以“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信念,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上,一种永无止境追求的精神。

美团王慧文清华演讲:社会最稀缺的是π型人才

社会最稀缺的是“π型人才(演讲节选)”

  第二个故事,校内最开始的后台开发是我做,前台开发是赖斌强做,王兴的技术比我好一点点,但是他不做开发。

  我本科也学硬件,但没学好,出来编程也是半路出家,这种情况下出来创业有很多问题。当时,我们有很大的内心危机或者不自信,一个团队创业,你总是因为有某些相信的东西,有信仰,有优势,有自信才敢创业。

  很多面试的同学、投资人、媒体等都会问,你们公司主要竞争力是什么?在2006年,做一个社交网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在此之前没有人做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成本支撑不了。面对这样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我们却是个技术半路出家的团队。

2008年,校内网已经卖掉,王兴在做饭否。有个公司想做社交网站,邀请我和王兴去交流一下,到最后他们的老板问:你们两个人出来创业的时候,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俩呆了,互相看了20来秒。兴哥反应速度非常快,然后说“勇气”。

  当时,我们的竞争对手有30家,最后卖掉的时候,其他二十几家都融到了钱,就我们没有融到,最后没有钱,卖掉了。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同行,技术强,有钱,但产品做得不好用,功能迭代速度没有我们快。我最后观察发现,我们有一个他们完全不能比的核心能力,就是我们是半吊子工程师,也是半吊子产品经理,这两个角色合二为一,效率比他们快非常多。

  我们所有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每个专业都很难,要学得很好,这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个社会最稀缺的人才是什么?是“π型人才”。当一个人在两个领域里面有认知的时候,他产生的威力不只是1 1,是1后面加个0。

  我跟王兴出来创业的时候,没有钱,雇不起优秀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迫不得已自己学了,导致我们搞成“π型人才”,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我们效率比同行快很多。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我曾经带过很多工程师转产品经理,失败的概率是2/3。因为不同的职业序列不仅是一个技能问题,还是一种价值观问题,一种人生观问题,一种理念问题。

  工程师这个岗位,当你进步了,你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进步了,这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幸福感的岗位。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很可怕,干两年之后,觉得比两年之前不仅没进步,而且发现之前的判断是错的,所以他会产生非常大的困惑和人生恐慌。

  产品经理不是一种技能,产品经理是关于正确思考方法、沟通方法、工作方法等所有正确方法的一个集合,不见得一定要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上学产品经理的东西,产品经理这些正确的东西对所有的岗位都是有效的。你具备这些正确方法之后,无论干什么岗位,都具备了速成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