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不好意思,跑错片场了,今天我们讲的不是鲁迅和枣树的故事,而是诗圣杜甫家门前关于枣树与打枣的故事。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故事(两棵枣树的故事-品读这首诗)(1)

杜甫草堂

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两年前严武病逝,杜甫携家成都南下,经嘉州、戎州、忠州,于766年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杜甫迁居在瀼西的一座草堂,后为了工作需要,就搬到十几里外的东屯,刚好有一位姻亲晚辈吴南卿-吴司法(州司法参军)暂住在夔州,杜甫将瀼西的这处草堂借给吴郎住,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小事,与枣树有关的一段很普通邻里往事穿越千年,浮现在我们面前。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故事(两棵枣树的故事-品读这首诗)(2)

门前枣树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诗的题目是《又呈吴郎》,说明这绝不是第一首写给吴郎的诗,在此之前杜甫有一首写给吴南卿的诗-《简吴郎司法》题目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给吴司法的一封书信,因此,这是第二首写给吴郎的诗,那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接下来继续看。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故事(两棵枣树的故事-品读这首诗)(3)

枣树枣子

堂前扑枣任西邻”,这一句点明瀼西草堂门前有枣树,杜甫住在这里时,任由一个西边的邻居来打枣,从不干涉,一个任字说的是放任,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每天都可以来打几个枣。

如果在农村出生的都知道,自己家门前的果树一般不会放任给邻居摘采,这不是小气的问题,毕竟大家都不富裕,自家的果子不说卖钱,自己采摘解渴尝鲜,可能邻居家偶尔摘几个果子无所谓,但是绝不会放任不管,这在贫苦的农村更为常见。

“无食无儿一妇人”。这一句就点名了,诗人为什么放任邻居打枣不管了,哦,原来是因为这妇人没有吃的,又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啊,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详细说这妇人为什么无食无儿,但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不难猜测,安史之乱,民不聊生,战乱之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或许她的儿子打仗死了,或许饿死了,再或许病死了。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故事(两棵枣树的故事-品读这首诗)(4)

杜甫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如果不是穷困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怎么会作出这等事,正是如此,她打枣心怀恐惧,怕我这主人不允许,呵斥她,更应该对她亲切,好让她安心打枣。

上面这几句点名了妇人为什么打枣,诗人又是如何对待邻居打枣的。此时的杜甫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一辈子飘零江湖,居无定所,生活贫困,但是仍保有悲天悯人,仁者爱人的高尚情操。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首诗更像是一封信,远客指的是吴郎,多事是多心的意思,这邻居妇人见你插上院落的篱笆,就想到是不是你不想让她打枣了,这完全是她想多了,你不是这么小气的人。这两句诗委婉含蓄的劝告,易于让人接受。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最后两句诗人由小极大,由个人的贫困联想到天下遭受战乱的贫民,顿时泪湿衣襟。这妇人之前跟我讲过她因官府横征暴敛贫困到骨子里,杜甫进而想到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妇人,失去儿女,无食裹腹,饥寒交迫。忧心不已。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故事(两棵枣树的故事-品读这首诗)(5)

杜甫

这虽然只是一件放任邻居邻居打枣的故事,但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愧诗中圣哲,悲天悯人,菩萨心肠的人物形象,也看到了战乱给底层人民造成的苦难,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无法承受,杜甫也只是一个在饥寒中挣扎的底层民众,他却能推己及人,富有同情心,力所能及的帮助贫苦人民,这种精神,千年后仍让人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