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黍",是饭还是酒?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以通俗的诗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山村特有的美丽画卷,表现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不仅很多人熟读成诵,还被选进了初中语文教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自哪里(34故人具鸡黍)(1)

但首句"故人具鸡黍"中"黍",是什么意思呢?课本上的解释是"黄米饭",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因为在孟浩然那个时代,黄米饭太普通了,犹如现在的馒头,根本不需要去做什么精心的准备,然后再郑重其事地邀请朋友去享用。事实上,这里的"黍"不是什么"黄米饭",而是"黍米酒"。

孟浩然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准备好了肉和酒,请我到他那里去品尝。"鸡"代表的是佳肴,"黍"代表的是美酒,后面"把酒话桑麻"里的"把酒",实际上"把"的就是这种 "黍米酒"。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的"菊花",指的也是菊花酒。古人酿酒,时间较长,经年累月。能开坛饮用时,自然喜悦,便请朋友来分享。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自哪里(34故人具鸡黍)(2)

"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由"禾""入""水"三部分组成。"禾"是粮食,将粮食放"入""水"中,干什么呢?是让它膨胀发酵酿酒的。从造字的角度来说,"黍"的意思就是用来酿酒的那种粮食。

"黍"是造酒的上等原料,熟悉酿酒历史的人都知道,最早的酒,就是由黍米酿造出来的。

"黍""粟""稷"是由我国培育出来的。从果实的形状、色彩和大小来看,三者非常接近,不经常接触的人是很难分辨清楚的。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本义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稷"子的皮退不下来,磨成面粉,做出来的食品,粗糙难咽,现在基本上被淘汰了。"粟"俗称谷子,皮脱下来后叫"小米",小米既可以熬粥,又可以磨面蒸馍、摊煎饼,深受人们的喜爱。

"黍"子的皮退下来后叫"黄米",黄米性甘而黏,熬粥不怎么好喝,但做成成型的食品口感很好。我在华北平原上长大,一直爱吃黄米面做的"黏糕"。黏糕的做法非常简单,将黄米面加水,和好后上锅蒸熟,出笼后压成饼形,不管是干炕还是油炸,都味美可口。遗憾的是,黍子的产量低,麻雀又喜欢啄食,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种植。现在市面上纯正的黏面黏糕,都是当作土特产出售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自哪里(34故人具鸡黍)(3)

现在也有做黍米酒的,藏在某个村庄或镇子里,数量有限,不特意寻找,还真不容易遇见。

《诗经·黍离》中有一段非常凄美的文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道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段文字之所以让我感觉凄美,除了主人公的忧伤与哀怨之外,就是自诗经时代以来,到孟浩然的唐朝,再到当今,茂盛的黍子越来越少,只有靠读诗歌凭想像来记住乡愁了。

在黍米酒奇缺的今天,假如孟浩然和他的那位朋友都健在,他的朋友会不会再酿制一坛,请老夫子来品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