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顶鸟获救助(大山护鸟人让石鸡)(1)

杨建国正在给石鸡投喂食物。(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太原5月23日电(记者解园)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投进中条山,60岁的农民杨建国便拎着米袋子出门了。过去6年,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破晓前老杨都会在树桩和石头上放下一些米粒,给他的“老朋友”石鸡。

石鸡珊瑚红色的喙和爪令它在大山里极易辨认。在老杨小时候,山西省平陆县的中条山中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彼时,除了跟着别人称呼它们为“嘎嘎鸡”,老杨对这种小动物并没什么了解。由于缺乏针对性保护,这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的鸟类数量明显减少。

6年前,几位来自河南的摄影师到平陆拍摄鸟类,得知家住七湾村的老杨曾经见过石鸡,便请他做向导。经过几天的寻找后,他们才在一个山沟里发现2只石鸡。

拍摄结束后,摄影师们告诉老杨这是巴基斯坦国鸟,并给他留下一些钱,让他给鸟儿找吃的,帮它们在这里“安居”。“答应人家的肯定要做到,希望保护好这可爱的小动物。”老杨说。

白骨顶鸟获救助(大山护鸟人让石鸡)(2)

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石鸡。(受访者供图)

石鸡天生胆小敏感,只要感受到威胁,哪怕挨饿也不会露面,因此想要喂好它们绝非易事。一开始,老杨没事就在山里寻找石鸡的栖息地,经过近一个月的蹲守观察,他发现在一个山坳里有几只石鸡经常活动。

第二天,老杨便在这个山坳里撒食,然而不知是能闻到人的气味还是发现有人在它们的领地活动,石鸡们一连好久都没有出现。老杨并没有放弃,坚持了几个月之后的一个早上,他欣喜地看到有3只石鸡在吃他前一天撒下的食物。害怕惊吓到它们,他就趴在土丘后面观察。

“虽然以前常能看到它们,但像那样近距离看也是第一次。”老杨说。

从开始尝试接触到获得石鸡的信任,老杨用了半年时间。每天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老杨照顾石鸡比种地都勤快,村里人都觉得他“着了魔”。因为怕被人笑话,遇上人他就说去山里“溜达溜达”。

从刚开始只发现几只石鸡,到后来每天都能看到30多只石鸡在这里觅食,老杨打心里感到高兴。通过摄影师们的宣传,越来越多的鸟类摄影爱好者来到村里拍摄。老杨也从地道的农民成了摄影人的“鸟导”,还有人亲切地喊他“鸟叔”。

白骨顶鸟获救助(大山护鸟人让石鸡)(3)

杨建国为影师们搭建的简易摄影棚。(受访者供图)

为了不影响石鸡的正常觅食,老杨自费在石鸡的觅食点附近用石棉网搭建了一个黑色的简易“摄影棚”,还修建了水泥台阶方便人们上下。

“帮助摄影师就是帮助石鸡,这能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爱上它们、保护它们。”老杨说。

随着这几年山坡地退耕还林,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苍鹭、红腹锦鸡等各种野生动物数量不断上升,平陆县成了全国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这些动物带动了村里的“观鸟经济”,不少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这也让更多村民加入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中。

“3亩退耕还林地补贴1500元,再加上种地和开农家乐,每年收入能有一万元左右。”老杨说。

随着收入的提高,包括老杨子女在内的不少村民已经从山沟里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而他却不肯走。

“走了不就喂不成了。”老杨说,他要继续守着他的“老友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让更多人加入野生动物保护的队伍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