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玉

在草长莺飞的初春季节,鼓起勇气逃开俗务和诸文友一同,踏上去大有采风的路。

沿途惊喜地看见杨树柳树已发出了嫩芽儿,路边的草已经长出了寸许。春天是刚来吗?春天,仿佛已经来了一阵子了。这个春天,由于小城被淹没在飞扬的尘土中难觅踪迹。偶然出门,落在眼里的浓郁春意,甚觉可爱无比。

早春的清晨,有风吹过,透皮入骨。但依旧拉开车窗,让窗外满满的春意扑到身上的每一个毛孔,虽有几分寒意,但心里是熨帖的。

大有乡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期待和欢迎,无论是书记、乡长,还是一个普通干部、职工,都把满满的热情挂在了脸上。这样的热情,足以驱散我们一路到来的所有寒意。

第一站去的是炉家掌。我是严重的路盲症,快到炉家掌黑龙庙的门口才觉得倍感亲切。仔细回想,我是来过这个地方的。

彼时还是去年初秋,景物渐起萧瑟,我同挚友来到炉家掌的黑龙庙,刚进院门,便有一位面容颇具虎相的壮年男子迎了出来,他微笑着向我们介绍着黑龙庙的传说来历,和我同行的友人聊着这里山水风光的内容。

同行的友人告诉我,眼前这位热情地给我们介绍黑龙庙的男子姓胡,是我县的一位知名企业家,这黑龙庙,便是他带头出资重修的。我心下不禁感叹,在当今社会,成功的企业家或许有很多,但是像胡兄这样一心心系家乡,为家乡踏踏实实做点事情的人确实已算难得。

那天下午,胡兄带着我们去了炉家掌的很多地方,说了很多精彩的典故,但因我装着心事,一路心不在焉,印在脑子里的,并不剩多少,更未整理成文,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缕袅袅升起的一缕香雾,和神像面前那僧人虔诚的顶礼。想来,总是辜负了胡兄一片热情。

今年重游,已是鸟语声声,草木葱茏。寺院里那棵据说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松上依旧挂满了松果,一对喜鹊停在古松,声声清啼。清晨阳光透过松树的枝干,落在地上,斑驳细碎。清风拂过,有松果落下,伴着隐隐梵唱,寺院的古朴、雅致、清幽、厚重之感便扑面而来。

踏着石阶,朝正殿走去,正殿上供奉的神像却没有具体形象,我好奇,问起同行的友人,友人说,大概是因为没有哪个人见过神仙真正的样子,所以神像也是抽象的吧。他这一番云里雾里的说辞我竟信以为真。

走到偏殿看到一位正在塑像的匠人,才知道正殿的神像原来是还没有完工。偏殿的匠人一口上党口音,正捧着满手泥巴在声声的梵唱中在为一尊神像塑着脚下的衣裾。那神像威严正气,一袭美髯,如炬目光中又透出了慈祥悲悯。看起来像是道教的神仙。我问匠人,所塑的,是哪位神仙,匠人告诉我,是文昌帝君,掌管众生文运功名。我望着眼前的神像,心里默默地祈祷自己文运昌隆。

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大约每一座神像,都承载了人们许多关于向往光明和美好的期盼和愿景。人们虔诚的匍匐在神像脚下,庄重的燃气一炷香,向面前的神像许下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众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断努力,也因信仰而更加善良。

在庙院里看到一幢重修黑龙庙碑,细看碑末撰文者却是我们同行的郝雪廷老师,当然也就关注起来,细看碑文,亦与许多古旧碑文一样,是用文言文写成,而且没有标点,让我看起来生湿难辨。不过字里行间也算是看出了这座庙的古老、这座庙的灵验,更在字间看到了“卢沟狼烟,日寇盗狂,八路抗倭,屹立太行。东往西来,刘师小憩;南征北战,陈旅营房;分区军需,屯粮置草;野战医院,救死扶伤。斯庙焉人马络绎,功盈隅墙”这样的字句。没有想到,这座高也有着红色的革命历史。于是我跟随同行者走进东廊房,这里有一个“炉家掌红色记忆”的展览,聆听郝老师的介绍。

武乡的庙不少,但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能保存下来的庙宇,大多是有一定规模,军队、政府、学校长期驻扎,才得以善存。武乡的许多古庙宇无论完整保存的,还是拆掉的,都是革命的功臣。比如这炉家掌的黑龙庙,就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红色革命旧址。当年太行三地委、三专署、三分区机关在大有村驻扎,庞大繁杂的机关各部门,几乎遍及大有周边的所有村庄,其军分区军需处就在黑龙庙常驻,因为这里四面环山,非常隐蔽,再加上有这个庙宇,可供屯粮屯草,是一个重要的军需仓库。真是没有想到,在武乡这样的深沟里,居然是八路军的大后方,八路军能在这里打一个个胜仗,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分不开。随着郝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这里还曾多次驻扎野战医院,为在发生战斗而进行战地救护。更让我敬仰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等重要机关都曾来往驻扎,这里果真是碑文所言“人马络绎,功盈隅墙”。

信步走出黑龙庙,已是上午10点钟左右的样子。抬眼望向远方,天空是那种最清澈纯净的蓝。对面山上已经被浅浅的翠色裹满,隐隐地露出一角白塔,更觉山明水秀灵气充沛,不禁遐想,若得这样清净风雅的明山秀水间小住,也不失为人生的一桩美事。

炉家掌旁边的一个村子叫西中庄,我们本来是去探访冀南银行的旧址,路上我同几位文友却和众人走散,我们悠悠地朝众人寻去,几只蝴蝶飞来,杨树上嫩绿的叶子发出一阵阵清香。同行的一位年龄稍长些文友说,杨树叶子必得这个时候才好吃,爬上树去,把嫩嫩的杨树叶从枝条上一片片摘下,放在自家编的小小箩筐里,在凉凉的井水中洗的干干净净,然后上锅焯水,用盐醋小葱香油一拌,那样爽口的美味。我的童年色彩单一,并没有过吃杨叶的经历,心里满满都是翻腾着对于那嫩绿清新食物的好奇,滋生出的,还有对别人仿佛更加有趣童年生活的向往。

西中庄村里竟然有一座从门外看起来气派非凡的古院,光是能在外看到的古院街门就有三层。门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屋子,文友说,那是当年大户人家长工们住的地方。村干部为我们叩开了这家的大门,沿着当年用一层一层石头铺成的小道进了二门,入了这家的院子才发现除了这堵高高的旧墙气派的街门之外,门内当年的建筑已经完全不符存在。

当年共产党为了建设根据地,开办冀南银行,统一根据地货币市场,发展根据地经济,有力支持了抗日战争胜利和全国解放,为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赞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总行建在八路军总部的虸蚄庙村,还在武乡建立第三分行,充分说明武乡当年是华北抗战的指挥中心,三分行设立在西中庄村,可见当年这里也是重要的金融中心。

历史更迭,这座院落当年的故事已无从考证,却依稀能感受到这户人家在百余年前的气派辉煌,当年,在这个院子里,一定有过端庄静雅的闺秀端坐在绣楼上静静的绣花,也或许有美艳的少妇春日凝妆站在二门的高墙,望着远方,盼着归人,眼神中尽是哀怨。也感受抗战中这里算盘“哔叭”作响,为根据地金融贸易活跃的热闹场景。岁月更迭,沧海桑田。

一上午的时间匆匆而去,回到乡政府所在的大有村已是中午时分。后来的两位文友说既然来到大有,就必得去明楼院看看,明楼院是大有著名的裴家大院,更是我的好友白露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因此倍感亲切。

白露文章《百年沧桑明楼院》中提到,明楼院先后历经多代。最后一代传人裴玉澍先生是抗战时期一位进步开明绅士,为人善良,思想进步,在战争时期为八路军捐过不少的钱粮,号称武乡“四大家”财主之一的裴先生,为了支持抗战捐的倾家荡产。但就是这么一位为抗战做过贡献的进步人士却在土改时期受到冲击,不幸身亡。

通往明楼院的大门现在已长满杂草,我们躬身而入,发现当日气势恢弘的裴家大院,如今也只剩下了高高的院墙和逐渐残破的大门在历史的长河中飘摇,踏着石阶往下走去,用心感受着这座大院的悲喜沧桑,不禁遐想,若裴先生泉下有知,看到如今这样和谐开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也会倍感欣慰吧。

午饭过后,是个简单的座谈会。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们和我们交流了大有发展的规划,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的想法看法,众文友畅所欲言,场面轻松愉快。在岭上时候就曾闻言如今大有的李书记文采非凡,恰座谈会有幸得其赠书,翻开细阅,整书排版精良,内容多样而丰富,把石盘的历史人文向读者娓娓道来,文采精华,让我同样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甚觉汗颜。

下午时分,在夕阳赶来之前,我们先后到大有几个著名的红色文化景点参观学习,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武承周老师一直冲锋在前,一路上为我们讲解着那些烽火岁月中那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他的精神,让我倍受感动。我惊叹于大有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的厚重,也因看到沿途走来一个个的红色旧址被妥善保护而倍感欣慰。战争的硝烟已经逝去,而革命前辈的精神值得我辈牢牢铭记,永远传承。

当天边出现第一抹落日的余晖,我们也告别了乡政府的同志踏上归途。整个行程轻松愉悦却收获颇丰。挥手告别眼前的山明水秀,杨柳依依,走出一段路后,不禁回头,心想大有这片钟灵毓秀的地方是值得无数次再来的。不仅为历史风景,更因那些友好热情,重视文化的人。

武乡县大有乡简介(武乡大有行记)(1)

大有乡枣烟村文化广场

武乡县大有乡简介(武乡大有行记)(2)

作者简介: 梁红玉,笔名旖旎,山西武乡人,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武乡县作家协会会员,《蜀葵花开》编辑,就职于武乡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