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

“京圈”最初的成立是由几位“老炮儿”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团体。

这些“文化人”的身份都不一般,很多都是建国后的一些机关干部子弟,更有甚者是开国将军的后代

因为他们自小生活在部队大院中,他们被称之为“大院子弟”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

雄厚的背景、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他们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中独占鳌头,甚至还掌握着娱乐圈的“生杀”大权

白百何、王珞丹、吴某人、王子文等等,都是经由“京圈之手”捧红的。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

而这所谓的“京圈”,其实主要指的是这七个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京圈”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七位才是真正的大哥,冯小刚并不在其中。

第一位:海岩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

这个人究竟有多厉害呢?就连王朔、马未都看见他都要毕恭毕敬的叫上一声“大哥”

海岩的原名是侣海岩,他从一出生就站在终点线上。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6)

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剧作家侣朋,曾在文化部身居高位,其代表作有《白毛女》、《纪念十月革命》等。

因为编导的歌剧《纪念十月革命》过于优秀,侣朋还受到过毛伟人的接见。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7)

相对于父亲的成就,海岩的奶奶才是真正厉害。

奶奶名为廖苓顽,是当时很有名的“高级红色女特工”,还是徐特立先生的学生。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8)

侣朋也曾经跟着母亲从事地下工作,并在当时传出很多重要情报。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在此背景下长大的海岩也很优秀。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9)

15岁时他就已经参军,退伍后就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就职,并在几年后,成为当时局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可海岩并不满足现状,或许是出于遗传,也可能是兴趣使然,海岩喜欢上了写小说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0)

他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部47万字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就是《便衣警察》

不久后,《便衣警察》就被改编成12集同名电视剧,并一举斩获当年的飞天奖三等奖、金鹰奖等众多知名奖项。

作为原著的海岩,也通过这部电视剧荣获“金盾文学奖”,也是从这时开始,海岩正式跨入编剧的行业。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1)

1994年是海岩的鼎盛之年。

在此之前,他同王朔、马未都、莫言、苏童、史铁生等十几名作家成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等影视作品,均是“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的作品,可见这个工作室当时的影响力。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2)

而在这期间,海岩的第二篇长篇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篇小说《绑票》、《堕落人间》接连出版。

随着这些同名影视剧的播出,海岩也成为国内影视圈的“香饽饽”,“海岩剧”就是爆红的代名词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3)

佟大为、陆毅、孙俪等人,都是通过海岩剧而爆红。

如今的海岩也开始进入半隐退状态,鲜少有作品问世,但他曾经创下的成绩,让后辈难以望其项背

第二位:王朔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4)

对于他的名号,想必大家早已有所耳闻。

王朔的父亲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还是一名团级的干部。

母亲也是一位革命人士,曾在朝鲜战争中担任随行军医一职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5)

王朔虽然现在是京圈大佬,不过他的出生地是1958年的南京,在他年幼时才举家搬到北京生活。

虽然王朔属于“外来人”,但他终归是红二代,也理所应当的居住在北京军区大院里。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6)

1976年,王朔因为一腔豪情犯下错误,父亲为给儿子洗白,便送他去青岛做海军。

之后又赶上海军整编,他被分到仓库当卫生员,在这里的工作很清闲,他有充分的时间去搞创作。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7)

王朔的第一个作品名为《等待》,这是以他军旅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当时投稿给《解放军文艺》,并获得25块钱的稿费。

1980年,王朔复员回京,不甘寂寞的他做起“倒爷”的买卖,也尝试过创业,但最后的结果都不理想。

处处碰壁的王朔如同无头苍蝇,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8)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本当时特别有名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看完之后,他在心里暗暗说道:

“老子身边的故事比这帮丫挺的精彩多了。”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19)

从这之后,王朔开始闭门深耕。

一年之后,《空中小姐》问世,并在《当代》月刊发表,顺带拿下当时的文学新人奖

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也让王朔成功跻身作家行列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0)

之后,王朔陆续发布中篇小说《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这些作品一举让他打入中国顶尖作家行列。

1988年,王朔的《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和《大喘气》被改编成影视剧。

这一年也被称之为“王朔年”。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1)

次年,王朔携一众作家朋友成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之后便推出电视剧《渴望》。

这部作品也让王朔的名气彻底打响。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2)

34岁他已经火遍全国文学界,出版社还为他推出《王朔文集》,此行为开创了在世作家出文集的先河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3)

直到1994年,全国掀起“批判王朔”的风潮,越来越多的矛盾指向他。

王朔也在这时开始收起矛头,以前看谁不爽都要骂两句,而在这之后,他看谁不爽也不再发声,行踪愈发低调。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4)

直到1997年,属于王朔的时代宣告结束。

第三位:叶大鹰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5)

在一众大院子弟中,要说出身最硬的一位,估计也就是叶大鹰了。

他的爷爷是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之一、新四军的首任军长,他的父亲是叶正明,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6)

叶大鹰爷爷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7)

叶大鹰父亲

母亲安琪是八一电影厂制片厂的演员,市面上的军教片基本上都是八一厂的作品。

在经过动荡时期之后,1974年,16岁的叶大鹰进工厂做工人,两年之后被分配到上海某技校中学习,专业是钳工。

在恢复高考之后,叶大鹰因为担心自己的前途,转身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8)

一方面是出于母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这里不考外语、不考数理化。

然而,他并没有考上,在复试中被淘汰下来。

虽然报考失败,但他觉得,既然自己能进入到复试,证明自己还是有一些天赋的,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29)

他转身报考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培训班,在这次的考试中,叶大鹰表演的作品是爷爷的诗—《囚歌》

可在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他发现自己根本干不了这行,一站到台上就紧张的打哆嗦。

于是,叶大鹰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进修班,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叶大鹰经人介绍与王朔结识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0)

1989年,王朔正式邀请叶大鹰参与创作剧本《顽主》。

同年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编剧行列,也有他的身影。

1996年上映的电影《红樱桃》,直接拿下了4500万票房的好成绩。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1)

这部影片直接让叶大鹰获得第五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两年后他执导的电影《红色恋人》,票房排名年度第三

该片还成功夺得第2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中的“金字塔奖”银奖。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2)

之后,由于西影厂领导班子的变动,叶大鹰本来定好的《永失我爱》也没能拍成,这部电影是他自己经历改编而成的。

在电影黄了之后,叶大鹰下海经商,与王朔合作搞起了文化公司和网站,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3)

现在的叶大鹰鲜少抛头露面,但是他往昔的辉煌不可否认。

第四位:叶京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4)

虽然他与叶大鹰的姓氏一样,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只是好朋友而已,大家切莫误会。

叶京的父亲名为叶北,是一位老军人,先后参与过西安事变“捉蒋”、挺进大西南等事件。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5)

并在解放后,担任重庆公安部队参谋长,于1955年受命担任人民解放军四总部之一的训练总监部要职,正式调任于北京。

两年之后,叶京出生在“训练总监部大院”之中,与王朔是上下楼邻居

此后,他们俩人相伴着共同度过孩童、少年、青年时期。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6)

1972年,叶京一家人经过三年的“下放”终于回到北京,叶京也在母亲的安排下进入坦克师当兵

在这里,他拿下过三等功、军事标兵等荣誉称号,凭借这些成绩,叶京在退伍之后被推荐到海淀当政府干部。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7)

可年轻气盛的叶京无法忍受这种“打官腔”的生活,转身辞职。

因为辞职这个事情,叶京的父亲还给他下跪求他回去,可结果显而易见。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8)

从政府离开的叶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南下,从广州倒腾一批电子表去到北京,拉着王朔,干起了“二道贩子”的买卖。

进价五块钱的手表,他们两个人就敢卖人家八十五块钱,结果就是海淀分局拘留所的半年审查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39)

创业失败的叶京并没有气馁,拿着仅剩的钱与王朔在五棵松卷土重来,名为“天府酒家”的饭馆正式成立。

收入出乎意料的好,拿着饭馆挣来的钱,叶京又去干别的生意,这一来二去,经他手的钱竟然有半亿之多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0)

可他并不拿钱当然,他拿钱当纸,很快就花完了。

这并非他醒悟之时,让他醒悟的是父亲的离世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1)

1987年,叶京父亲去世,他有感而发创作出人生第一个剧本《梦开始的地方》,凭此一举闯进影视圈子。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2)

之后,他凭借王朔的作品在影视圈站稳脚跟,这就有了他的那句名言:

“王朔的作品,谁拍都拍不过我,因为我们俩有共同的生活。”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3)

2004年,叶京将王朔小说《玩的就是心跳》改编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部作品火的演员就有白百何。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4)

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叶京也才成为京圈的大哥之一,才能将王朔与冯小刚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第五位:郑晓龙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5)

一部电视剧只要出现他的名字,这部作品基本上就是大爆款。

郑晓龙的父亲是总后勤部的宣传部长,他也在大院中大,王朔小时候经常去郑晓龙家中看电影

当时,在经过动荡年代之后,18岁的郑晓龙靠着父亲以前的人脉,去河南某地当兵。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6)

自幼就开始读书的郑晓龙在这里“大展拳脚”,机关上但凡有需要动笔的工作,首先考虑的就是郑晓龙。

在恢复高考之后,郑晓龙考入北大分校,在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是而立之年。

之后,他进入北京电视制片厂工作,凭借文学素养,他被破格提拔,成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7)

急于干出成绩的郑晓龙,叫来已经声名鹊起的王朔与一众文青,这帮人的作品名为《渴望》

当时,这部剧创下历史最高收视率,郑晓龙也凭借这部电视剧在北视站稳脚跟,王朔也因此认准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8)

之后,郑晓龙又推出《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

这部剧爆火之后,郑晓龙成为北视的“风暴眼”,无论是任何人还是任何事,都要优先考虑郑晓龙。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49)

进入千禧年之后,他先后拿出《金婚》、《甄嬛传》等影视剧。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0)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1)

这一部部的作品,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导演”,也是这些作品,京圈大哥必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第六位:赵宝刚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2)

和其他不一样的是,赵宝刚不是大院子弟,他的父辈只是一名普通工人。

1971年,16岁赵宝刚进入首钢干翻砂的工作,直到26岁时,他一直都是一名翻砂工。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3)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赵宝刚就有很伟大的梦想,为实现梦想,他积极参与厂里的文艺活动,闲暇时间就投身至书海。

1980年,北电开设业余训练班,在经过四个月的学习之后,他进入《四世同堂》剧组。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4)

在这里,他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艺术,也知道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是什么。

1983年,赵宝刚成为北视的一名剧务。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5)

1989年,电视剧《渴望》开拍之后,剧本突然出现问题。

赵宝刚得知后,主动站出来找到导演:

“导演,你如果能信得过我,剩下的我来带,我不要钱也不挂名。”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6)

《渴望》后30集就是赵宝刚的作品,他的实力与能力也终被认同。

之后,改编王朔三篇小说的电视剧《过把瘾》,让他获得45周年佳作奖。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7)

赵宝刚也夺得第一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十佳导演奖,成为京圈导演中的佼佼者

第七位:马未都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8)

马未都的爸爸马丹林是建国后第一批授衔的空军少将

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的马未都,小学都没毕业就辍学了

并不富裕的家庭给他带来了并不算差的成长环境。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59)

然而年代的影响令他根本没有办法留在大院,年轻的马未都选择下乡插队。

回城后他还当上了机床铣工。

小时候没有完成学业,给他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60)

所以在工作期间他渐渐迷上了看书,书里的世界让他着迷。

在天赋的驱使下,他决定参与文学创作。

1981年,马未都完成了作品《今夜月儿圆》,“瘦马”就是他当时的笔名

小说整版刊登在了《中国青年报》上,并且很快就达到了惊人的销量。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61)

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很多读者因此给他寄信,这都让他信心大增。

作品的成功,使他被顺利邀请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部工作。

此后发布了很多著名的作品。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62)

期间与王朔等人组建的“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很多颇有影响的电视剧,最出名的就是《编辑部的故事》。

这部喜剧直接捧红了葛优、吕丽萍、侯耀华等人。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63)

2008年央视的《百家讲坛》,更是让他彻底家喻户晓。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64)

后来的他越发觉得搞影视没意思,转身进入收藏的海洋,这一去就不复返。

最后:

纵观这七位大哥的成名史,有一位很关键的人物,这个人就是“王朔”。

几乎每个人的成名都与他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可以说,我们所描绘的京圈,基本上都是以王朔为核心的。

京圈十三爷名字(34京圈)(65)

但是不能说王朔是绝对的大哥,因为他们之间都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有书、有剧本、有好导演,才能创作出好的电视剧。

能创作出好的电视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