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荷塘月色,月光如水——又读《荷塘月色》
作者:紫气东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最初阅读这篇朗朗上口的《荷塘月色》,是在上学时候的语文课上。尽管那时还不懂得欣赏散文的意境,但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却也把我带入了月光下的荷塘边……
本是一篇描写荷塘,也描写月色的散文,但文章开篇却不见荷塘,也不见月色,作者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表明自己此时的心情不是很好,所以才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通过三段文字的引导,作者才踱至曲曲折折的荷塘,文章才进入描述荷塘的正文。
读一篇文章,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对作者当时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有所理解了。《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时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处于苦闷和彷徨之中的作者,在一个夏夜里为了散心,走出家门排解心中的苦闷,便去观赏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于是便有了这篇文字。
《荷塘月色》是我读了几十年且百读不厌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侧重于写景,寓情于景,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在月光下,虽然自我陶醉了,有了跳出时局困惑的淡淡喜悦,但仍然摆脱不了根植于心中的淡淡忧愁。于是,开篇首先就交待了自己的心情颇不宁静,接着写了夜晚的静谧和家庭的温馨,继而勾勒出荷塘的轮廓,引出淡淡的月光,然后用“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很自然地把读者引领到了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接连使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从不同角度对荷叶、对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述,给人一种清新而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有了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些描写反映了作者把整个身心都倾在了对自然的感受上,并且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表现自然的美。
着重对荷塘描写之后,又转到描写月光了。作者笔下的月色,更是独具匠心、妙不可言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把静止的月光写活了,让人感觉月光是流动的,是有生命的,而且是充满了浪漫情感的。“薄薄的青雾”,“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借以表示置身此景中所引起的梦幻般的感觉。这种意境朦胧飘渺,与作者当时不满现实,希望超脱现实,向往光明而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心情十分吻合。“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月光虽不均匀,但与树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对这柔和优美的曲调,读者无疑会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去品味若即若离的梦幻般的词句,在享受月下荷塘美感的同时,从中体会作者在淡淡的忧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喜悦。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层层展开又层层推进。虽然作者用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来衬托月夜的宁静氛围,又用蝉声和蛙声来哄托月色下的宁静之中还存在着热闹景象,但我们不难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作者的心中那种伤感和低迷的压抑情绪。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面对美丽的荷塘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从荷塘想起采莲,继而又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句子。想着江南的事,不觉已经离开荷塘回到了家中。
从文章的通篇布局来看,作者从走出家门经小径到荷塘,看过美丽的月下荷塘之后又一路想着采莲的事回到家中,按照空间顺序描绘了一幅夏日夜游图。而从文字上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从“颇不宁静”开始,走出家门去荷塘求得一丝宁静,在荷塘得到宁静之后,又走出这片宁静回到现实生活的家中,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从现实走到空灵的世外桃源得以片刻的宁静之后,又从宁静的世界之中返回到纷扰复杂的现实之中。他知道,作为一个无力左右现实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社会大环境干扰的。当内心生出苦闷,并感觉颇不宁静的时候,如何去寻求一片宁静呢?“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是暂时的,现实中的许多事情尽管不如自己所愿,但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
百度搜索逸飞中文网,欣赏更多精彩文章,诗意每一个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