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亲属、兄弟,不需要随份子钱

婚礼仪式的种种细节乃至流程十分繁琐,但这种细节和流程反映的其实是一种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如今,新郎的伴郎人员均是其至交好友,在婚礼中送上祝福并参与到仪式当中是题中之义。但伴郎是否应该随份子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充当伴郎的年轻人,实际上从伴郎的历史涵义来分析,其功能、身份定位是不需要随份子的,甚至还需要新郎乃至主家专门给予“红包”。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1)

1.伴郎之伴,与伴娘之伴,在最初的设定上都是新郎新娘的贴身服侍之人,在古代伴郎为新郎的下人,因此不需要给主人随份子

在古代社会,小康之家乃至富贵人家,少爷乃至小姐,从小都是有专门的玩伴乃至服侍者的,从新郎的角度来看,多为贴身小厮、书童、仆人,年龄上与新郎相仿,甚至比新郎年龄更小一些。在新人结婚的时候,小姐往往是要带着贴身丫环一起嫁到夫家的,有些成为通房丫头,有些则被扶正成了侧室,因此便有了“伴娘”的称呼。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2)

相对于女方,男方的贴身小厮乃至书童,自然不可能登堂入室,但从小累积的情感,乃至从新郎结婚的实用价值来看,小厮、书童无疑承担更为私密、便捷的功能,因此与伴娘相对应,便有了伴郎的称呼。此时小厮作为伴郎无疑是最高的荣誉,代表的是被主人家乃至新郎的认可,其固然不可能给新郎乃至主人随份子,很大程度上是主人、新郎给充任伴郎的小厮“包红包”。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3)

2.明清时期结婚礼仪繁琐,因此需要专门安排新郎的兄弟(或同宗)作为婚礼的纠仪人,也被称为傧相、傧赞,因此不需要随份子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各种重大仪式上的规程有了非常严密的设定。新婚之时,有各种各样的婚礼执行人员参与到仪式当中。当然,在这个仪式中,新郎固然作为主角,实际上的功能却弱化了,主要是由各种婚礼参与人员主导。正是由于仪式的繁琐,加上新人的兴奋乃至羞怯,很多仪式需要专门的人进行引导,这种人被称为纠仪人。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4)

纠仪人也被称为赞礼人,就是所谓的傧相、傧赞,其中的“相”或“赞”都是辅佐之意,表明其身份职能是辅助婚礼仪式的进行。当然,傧相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能便是接待宾客,且是从新郎的角度,因此,原先的小厮等下人显然不适用了。此时的傧相主要是新郎的亲属充任,且需要是近亲,身份的转变导致了伴郎地位的提高。但是从中国传统宗法来说,同宗的兄弟是不需要随份子的,其主要是帮助新郎完成人生重要的礼仪。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5)

3.晚清时期,新郎娶亲时女家会拦门测试,从智慧考测到诗文应对无所不包,新郎需要找机智急才之人作为伴郎,也被称为行郎,行郎也是不需要随份子的

古代社会毕竟是一个重文重质的社会,对新郎都有较高的期望和期待。因此女方会在男方迎亲的时候,拦门测试新郎。当然,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当今女方封门索要红包的范畴,显得更为高雅有趣。但是从新郎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机智急才的,因此“行郎”顺势而生,主要是替代新郎完成女方的测试,包括诗文仪式等各种高难度的智慧应答。

这种行郎,实际上就是伴郎的另外一种称呼,好比如今女方拦门要新郎唱歌,新郎若五音不全,便需要有嗓门嘹亮的兄弟放声合唱一样的道理。所以,伴郎到了这个时候小厮不够用了,亲属未必好使了,但朋友当中总会有机智急才的好伙伴。当然,还需要有相应的容貌要求,《清稗类钞》中有云的“美少年”,便是此类。

同时,女方负责出题目的伴娘,则被称为“新阿姨”,与此相类似,伴郎又被称为“替新郎”,无论是“行郎”还是“替新郎”,足见伴郎在整个结婚仪式中出力甚多,也就不需要专门随份子了。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 伴郎的历史演变为新郎的书童(6)

概而言之,伴郎不需要给份子钱,这是伴郎身份决定的:

其一,地位之别决定伴郎不用随份子,伴郎最早是新郎的仆人或小厮、书童等充任的,跟侍奉新娘的贴身丫环一样的定位,主要是服侍新郎进行的功能化设定;

其二,同宗血亲决定伴郎不需要随份子,伴郎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傧相、傧赞,主要是协助新郎接待宾客,辅助婚礼仪式进行的人,多由新郎本家或亲属充当;

其三,良友襄助决定伴郎不需要随份子伴郎在晚清时又称为行郎,多由与新郎年龄相仿的美少年充任,替代新郎完成婚礼诗文仪式等功能,谓之替新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