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1)

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屏风文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是中国乃至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屏风从诞生之时起就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上至皇家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留下了屏风文化的痕迹。

屏风又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家具器物,在漫漫历史长河当中,古人赋予了它独特而又浪漫的文化含义。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味中国的屏风文化。

一、 屏风的历史起源

要说起屏风的最初起源,就要回溯到人类族群最初的生活方式——穴居。上古穴居而野,构木为巢。为了躲避猛兽的侵扰,上古居民用树枝做成一个遮挡物挡住洞口,内部再用一根长木棍支撑确保牢固,这个遮挡物的名称叫做"坫",这也就是屏风的最原始形态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2)

现在的屏风形制大概出现于于西周初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家具器物之一。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设皇邸",指的就是屏风。明代"装潢圣书"《长物志》中就有言"屏风之制最古"。

屏者,障也。最初又被称为"邸"或"扆"意思是遮挡和避盖。所谓屏风就是可以屏障来风的意思。屏风最初的用途就是遮挡风邪,保暖防寒。分析其中的历史原因,与西周时期的木质建筑特点息息相关。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3)

木质房屋室内空间封闭性都较差,并且尺度很大,使用屏风就可以自由灵活地区隔各个空间。后来引申为屏蔽视线,多用于私密空间。

随着历史的发展,屏风又"进化"出了装饰作用,凭借多种多样的材质和制式,以及丰富多样的图案纹样,成为居室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屏风或说扇屏,一般都是以木材或金属为主框架,在正面粘贴固定绢画或宣纸,立轴则多用石材、金属。有单扇屏,也有多扇组合屏;有装饰画屏,也有全素的屏风。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4)

二、屏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1.春秋战国时期,屏风还局限于王室诸侯的爱物

屏风的使用范围不再只局限于天子,而是扩展到各个诸侯国的皇亲贵族。装饰手法逐渐多样化,彩绘、金属镂空等工艺开始出现,屏风底座多为青铜制瑞兽,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2.秦汉时期华丽的彩漆赋予屏风新的艺术生命力

随着政治大一统的出现,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屏风逐渐开始普及,经济宽裕的人家几乎都有陈设屏风。高大型屏风和多扇组合屏开始出现,造型也由简单保守向华丽大气转变。

由于汉朝大漆技术发达,因此这个历史时期的屏风多为木质 彩漆,并装饰有传统的图腾纹路或劝人向善的画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沙马王堆出图的汉代木胎彩绘漆插屏。屏风呈长方形,底部配有两个底座。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5)

正面为灰红绿三色云龙纹,游龙矫健有里,昂首长空;背面是朱绘几何连纹,中心是一个谷纹圆形璧,寄托了古人呼风唤雨、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汉朝时期屏风用材就已经出现了云母、玻璃和玉石龟甲等珍贵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还出现了一种新型功能的屏风"隔座"。《三国志·吴书》:"景帝时,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座",《后汉书》:"遂听置云母屏分割期间"。指的就是这种功能为分隔座位的屏风。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6)

3.魏晋南北朝时期,屏风深受佛教影响,是宗教审美的重要载体。

魏晋时期佛教文化极大发展,屏风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装饰纹路多为飞天和莲花等与佛教有关的元素

屏风的使用场景更加广阔,不止是室内陈设的大型屏风,还出现了床榻旁边使用的三扇折叠组合小屏风,甚至还有多达十几扇的组合屏风。从这个时期传世的画作当中可以看到许多屏风的身影。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7)

4.隋唐时期的屏风可以说是华丽雍容的代名词。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艺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开始盛行书画装饰屏风。内容题材多为花鸟和山水,反映了当时古人的生活情趣与追求。

白居易《题海图屏风》就是一首描述屏风的诗,诗中描述了"波涛"、"鳞介"、"海底鳌"、"鲸鲵"等屏风上绘制的图案,可谓精妙绝伦。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屏风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良。

唐朝还发生了"戒奢屏"的故事——唐太宗时期,政权巩固,国泰民安。

唐太宗逐渐表现出骄奢的苗头,而谏臣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劝谏皇帝要厉行节俭。太宗接到奏章后深感惶恐,因而下旨将这份奏章写在屏风之上,提醒自己时刻谨记。此后兢兢业业,从而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8)

5.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屏风的全盛辉煌时期。

宋朝时期国人已形成了垂足坐的生活习惯,座椅等高坐具得到普及。因此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放置在座椅背后的屏风。风格简单质朴,自然清新。明朝随着明式家具的极大发展,屏风的制作工艺也日臻完善。

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参与到屏风的设计和制作当中,制成的屏风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出现了文房用屏风,图案多为书法作品和山水画作,放置在书案之上,还有专用来装饰的成对或成套挂屏。用料考究,极具内涵。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9)

从功能性来说,已经突破了屏风原有的实用功能,而是作为纯粹的陈设装饰。材质有海南黄花梨和小叶紫檀等珍贵红木,也有与石材等其他材质相结合的形制。

到了清代,屏风的发展更加多样化,修饰装饰手法可谓不所不用其极——雕刻描金、镶嵌螺钿,工艺精美,富丽堂皇。使用的材质除了珍贵的红木木材,还有玉石、竹木、金属、象牙、陶瓷等等。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10)

三、中国文化所赋予屏风的独特的文化意义。

1.屏风在古人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器具,起着礼仪教化的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所有器物的产生几乎都与礼制有着关联。在西周时期,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屏风。

《史记》有云"天子当屏而立",《礼记·明堂位》中也有阐述,周朝天子在举行庆典时背靠屏风,南向而立。根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屏风装饰图案主要是井然有序的斧钺形纹,而斧形正是权力和武力值的象征

颜色以黑色为主色,从视觉上让众人不自觉地聚焦到此处,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不敢造次。所谓器以载道,因此最初的屏风是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象征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11)

随着历史的发展,屏风不再为王室所专有,但是对大众仍然具有教化教谕的意义。从汉代开始,屏风绘画就出现了历史人物和故事的题材,功臣名将的事迹,烈女节妇的美德,以歌颂传扬真善美,有非常明确的教化目的,引导人们通过回顾历史来自省自查,惩恶扬善。

由于屏风就放置在居室之中,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离,因此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比其他方式更加行之有效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12)

2.屏风从形制到使用都体现了有无相生的传统中国哲学。

在中国风水的概念里讲究忌风喜水。风要藏,而屏风最本质的功能正是屏蔽来风,让人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舒适感

从空间上来讲,屏风的使用机动灵活,需要时放置,不用即收起。通过屏风可以随时更改和分隔室内空间布局,让空间不再平铺直叙、一眼望尽,增加空间的曲折流动感和层次感。这与传统道家"有"、"无"的哲学概念是一致的,移步异景,曲径通幽。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13)

3.细数历朝历代,屏风都与时代审美密不可分。

从唐代开始,文人开始在屏风上题字和作画,屏风是画和字的物质载体。杜牧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寥寥数语就将情境带入到了清冷秋天残烛画屏面前,这也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

到了宋明时期,屏风更是成为了审美意象的代表,出现了"画中画屏风",即屏风上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屏风的存在,围屏、座屏、桌屏等均有涉猎。造型愈加精美,并且出现了石面屏风,即以天然的大理石纹理为审美对象。

古代入户屏风(屏风在古人的生活中)(14)

结语

中国屏风文化的发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屏风制式和功能的变化背后反映的都是文化和审美的变迁。

汉代李尤甚至做了一首《屏风铭》来赞美屏风——舍则潜避(不需要的时候就收起放置),用则设张(使用时才张开放置),立必端直(立起来时端正笔直),处必廉方(放置时也一板一眼),庸阏风雅(是风雅的象征),雾露是抗(又能抵抗风雾侵袭),奉上蔽下(处处得体),不失其常(从来不会出错)。

从王权的象征到百姓的家常陈设,从青铜到红木到玉石螺钿,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墙面,反映的不仅是古人生活方式的发展演进,也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巧思意趣和精湛工艺。屏风见证着封建王朝的代代更替,也见证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审美变迁。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吴书》

2. 《礼记·明堂位》

3. 《屏风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