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兼诗人,儒家最后一位大宗师,世称“朱子”。朱子学说曾经垄断中国明、清两代官方应试教育,前后时间超过600年。

尽管后世因批判儒教而对他颇有微词,但是作为一位古代贤者,他向世人提供的一些学习方法和理论,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朱熹读书的名句(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1)

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一首小诗,就是他在庆元二年的一次讲学过程中写下的名作——《观书有感其一》。

一、朱熹原作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意译:小方塘只有半亩大,水面像镜子一样光可鉴人。云影天光清晰地倒映在塘中,缓慢地流动。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方塘能这样清澈?那是因为,塘外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

诗的第一句用“半亩方塘”来比喻书籍。清澈的水塘,在日光下看着像一面镜子。因此才可以照出无边无垠的天光和云影。

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能像圣人一样,保持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就可以照出深不可测的世道人心。半亩那么大的一个小水墉,比起广阔无限的天空是十分渺小的。

朱熹读书的名句(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2)

但是因为它清澈得像镜子,就可以把天边的流云和光线,全部收纳到自己的四方天地当中。我们坐在小小的四方形书斋里面,手上捧着书卷阅读,足不出户却知天下大事,也是这个道理。

诗的第三句表面是在问怎么保持水塘的清澈,实际是在问,怎样做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让自己的心如明镜止水。最后一句给出的答案是——给它一个永不枯竭的水源。即是说:不断地阅读,汲取新的知识。

这首诗讲的道理非常简单,却十分透彻。读书的时候假如想要领会其中的奥妙,必须全神贯注,心无杂念。这时候你的心就像是那半亩方塘一样,是澄澈明净的。

但是,一个人的视野会受到他的阅读范围限制。有些书读得太久,就会形成一些比较顽固、陈旧的观点。天长日久,它们就像漂浮在水塘中的杂质一样,把整个水面都搅浑,会影响你的思路,妨碍你的学习。

这个时候,光凭集中注意力,已经不能保证“心如明镜止水”了。我们就应该打开“源头”,广泛地阅读,吸纳新鲜的知识。

朱熹读书的名句(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3)

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而个人的眼界视野的形成,是受到他的人生经验、亲友圈子制约的。想要打破这种制约,只有广泛地阅读有益的书籍。

如果你长期和某一类人在一起,你身上一定会沾染上他们的习惯。你对世界的认识,也很难突出你所处的圈子的见识。

阅读书籍也是一样。当你按自己的偏好选择书籍时,就像我们在手机软件上看新闻一样,它会拼命推荐你喜欢看到的东西一样。

时间一久,你就会因为“偏听偏信”导致心中的“明镜”浑浊。你以为你看了世界全部,其实你只是在管中窥豹。所以古人一直强调“兼听则明”,一定要广泛地阅读,听取不同的声音。

二、《观书有感》创作背景及其它

朱熹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是徽州人婺源(江西人)。他的父亲是程门三传弟子,家学渊源。十九岁进士及第,二十二岁授迪功郎。一生中曾有短暂几年当过官,任满后不再求仕,长时间从事讲学活动和著书,在儒学界非常有影响力。

朱熹读书的名句(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4)

五十二岁以后修成“四书”,并作成《四书集注》,六十四高龄之时遇到湖南瑶民起义,朱熹临危受命,毅然前往说服瑶民首领接受招安。事后,他又为了保证投降者人身安全,进京面见宋宁宗,奏请“毋失大信”,体现了一个道学宗师的风范。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六十四岁的朱熹在宫中担任待讲,因为希望能够效法古代缺席,制约君权,得罪宋宁宗与宰相韩侂胄被罢免,还居建阳。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庆元党禁”爆发,由于朱熹的说学与主张威胁皇权专制,有人叫嚣要“斩朱熹以绝伪学”。先将他落官罢祠,再把他的门人抓去坐牢或者流放。

朱熹躲到福山双林寺,在武夷堂中讲学。偶然有一次到农村去游历,就写到了上文提到的《观书有感》。

朱熹读书的名句(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5)

在人生的逆境当中,六十六岁的朱熹仍然努力让自己的心境保持澄明。为了追求学问至高无上的境界,打开胸腔去照见宇宙万物,他鼓励他的学生们努力读书,广泛地汲取四方的知识精华。

他在诗中提到的“源头”,不仅仅是指大家敞开心胸去多方接纳知识,更是在讲一种求学的信念。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终生打开“源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无论身在何时,也无论身处何地,也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与绝望,都不要放弃追求真理。以我心照见世间光明,海纳百川,浩瀚磅礴、万象包罗于其中。

朱熹是中国儒学最后一位顶级大家,他的学说影响非常广泛。明、清时期,统治者因为“偷懒”而利用他的著述做为科考取仕唯一标准,结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朱熹读书的名句(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6)

这是朱熹本人绝对料想不到的,后世也不应该把责任全推到朱熹的身上。因为从这首小诗来看,这种以一家之言代百家的行为,显然是违背朱熹的教育理念的。

结语

一个人要想打开自己的眼界,就不要受固有知识的约束。只有让自己的心灵如明镜止水,不带任何偏见去接受全新的观念与事物

一个人假如在同一个圈子里呆得太久,就难免会形成一些顽固的思想,这些思想就像是清水中的杂质。它们会让你心中的明镜蒙尘。让你无法看清这个世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终身保持源源不断地,最广泛地阅读。让各种鲜活的思想进入到你的大脑,让你的头脑像半亩方塘一样,始终保持清晰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