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三年春,理学家朱熹回到家乡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为先人扫墓,顺路在三清山上游学。在三清宫休憩时朱熹心有所悟,有感而发作《观书有感二首》,今日先读其中最为经典的的一首,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朱熹在这首诗中给出了答案)(1)

朱熹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题顾名思义,主旨是谈论读书体会、讲道理,是较为少见的议论题材,类似作文中的“议论文”,难得的是句句落到实处写景,句句都饱含深刻哲理。

“方塘”又称半亩塘,位于尤溪县郑义斋馆舍内,是朱熹出生的地方,朱熹过世后宋理宗赐名“南溪书院”。“渠”指方塘之水。

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朱熹在这首诗中给出了答案)(2)

跟随朱熹的视线,脑海浮现出的画面:

后院有个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宛如一面镜子那样展现在眼前。天空中的霞光与浮云倒映在池塘中的影子不停地来回移动着,仿佛是独自徘徊的人。

要问问这方塘的池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因为有那永远不会枯竭的源头存在啊,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呢!

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朱熹在这首诗中给出了答案)(3)

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不大但池水清澈,倒影看得很清晰,表面上描绘一幅清新自然的风景,实则暗含禅机,宛如心灵的洗涤。

方塘之水为何能清晰见到天光云影呢?原因是水清、水深。结合诗题,我们轻易可以将这半亩方塘当作翻开的书本,因为“池水清澈”人们读书时理当以书为鉴,领会书中的精华,在不断地“徘徊”中明得失,省自身,从而迈步走向正确的道路。

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朱熹在这首诗中给出了答案)(4)

诗的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发出的疑问,如何去保证池水澄澈,不会因太浅而变得浑浊?言外之意不如说是如何保持内心的澄澈,不受污染腐蚀,始终认清本来的面貌。

“清”字不止表示清澈,还暗含水的“深”。方塘指书本,池水指书的内涵,诗意可以理解为:为何我们脑海里能够呈现出这般清晰的影像呢?原因在于人们不断地读书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文思如泉涌,灵感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那些个烦恼和难题便能迎刃而解。

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朱熹在这首诗中给出了答案)(5)

“源头活水”表意是给池塘注入生机,更深一层比喻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因为太过腐朽会被淘汰的。

朱熹堪称是南宋学识最为广博的第一人,他的读书体会言简意赅,并不执着于说书中有多好,而是借助眼前生动形象的实景展开议论,以问答形式揭示深刻的哲理。告诉世人:唯有不断接受新鲜的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个人的进步。

读书使人进步。多读书,多思考,做个有灵魂、有思想的人。


我是@晴空莽莽,闲来读诗,偶有所感,感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