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香港学院(暨大为何被称作香港的)(1)

▲(从左至右)林博、何华汉、何毅淦、邓焯谦、李世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区议会议员。暨大共有14名校友当选为香港区议会议员,遍布香港9个区,在香港青年中成为爱国爱港的重要力量。

暨大与香港有着独特的深厚渊源。

1978年暨大在广州复办,“近水楼台”的香港学子开始负笈北上。自此,暨大成为接收香港学生最多的内地高校,被称为香港本地八所高校外的“第九间大学”。

如今在香港,共有6万多名暨大校友,活跃在政治、商业、新闻、医疗等领域,其中仅新闻界就有400多人,警界有2000多人。香港的暨南人,是“一国两制”的拥护者,是稳定香港的守护者,更是繁荣香港的建设者。

14名爱国校友当选香港各区议员

(暨大110校庆报道组采访梁婉婷。)

作为启德发展区首个公共房屋,启晴邨有5000多户人家,近年来因枪击案、自来水铅超标等事件频繁登上报纸头条。梁婉婷面临的工作考验很大,“要回复居民咨询,说到喉咙发炎,每天几乎18个小时不停接电话和见街坊。”她邀请专家、医生讲解铅超标的影响,组织义工队为长者取水,种种措施迅速解决了居民的疑虑,也赢得了支持。

去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2015年区议会选举结果,14名暨大校友当选为香港区议会新一届区议员,任期4年,遍布香港9个区。区议员可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务向特区政府提供意见,并参与地区管理事务。

2008届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林博现任九龙城区议会议员,在他的狭窄的办事处,挂满了居民赠送的锦旗,写着“尽心尽力,服务市民”“关爱社群,勤奋实干”等语句。1983届化学专业校友罗竟成是葵青区议会主席。采访期间,一名居民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罗议员帮我们做了好多事情,值得好好报道。”

在梁婉婷看来,越来越多暨大校友投身地区服务工作,一座座沟通桥梁也随之建立。“在暨南大学的求学经历,让我们更熟悉内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而议员的身份让我们的话语更具说服力,也可以影响更多人。”

每十个香港执照医生,就有一个是暨大校友

“我出生在澳门,家境贫困,且当地没有医学院校,如果不是恰逢暨南大学1978年复办并创立医学院,我的医生梦就不能实现。”担任香港广华医院顾问医生的陈洁霜告诉记者。

暨南大学香港学院(暨大为何被称作香港的)(2)

▲陈洁霜

陈洁霜幼时经常帮兄弟姐妹排队看医生,行医救人的梦想在心中发芽。作为暨大第一届医学生,她对母校充满感激之情。“当年在医院实习时,看到暨南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帮病人倒屎倒尿,不计报酬只为救人治病,让我明白医生该是什么样的。”陈洁霜说。

暨大临床医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王乔峰,2011年以高分通过香港医务委员会执照考试,2013年成为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专科学院院员,“院员中只有我是在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当走上主席台时,我以暨南大学为傲。”

暨南大学香港学院(暨大为何被称作香港的)(3)

▲王乔峰

香港医务委员会执照医生协会会长、暨大校友张汉明告诉记者,目前香港执照医生约1200人,其中暨大校友约160人,占了一成以上。他表示,以前香港社会对内地培养的医学人才有疑虑,暨大校友能在香港医界立足,说明内地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保证,让不少人摘下了“有色眼镜”。

香港市民看病习惯找西医,但在回归后,香港中医师的社会及法律地位大幅提升,中医诊所越开越多,暨大校友也在这股中医药复兴的潮流中傲立潮头。

2006年,作为内地唯一入围香港中医执业资格试举办认可课程院校的综合性大学,暨大中医学专业港籍毕业生2004届4人、2005届毕业生9人参加,最终7人通过。

校友帮助中国民营企业走入国际资本市场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枢纽的香港,如何发挥独特优势,并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梁海明近年潜心研究,出版了《“一带一路”经济学》一书,并与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人合写著作《“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与行动布局》,还是香港首本“一带一路”著作《“一带一路”:香港再起飞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主要作者。

作为中央党校“一带一路”国家重点课题组的成员,他就“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粤港澳合作共建智慧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向国家建言,得到中央领导人多次批示,把学术建议变成施政措施。

他笑称:“我们这一群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生活和工作状态基本上是:总在路上,老倒时差,常换水土,不停找思路,时时被刺痛,但频频被感动。‘一带一路’建设,母校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我以暨南为荣!”

1993年毕业于暨大经济学专业的罗柳怡,曾于2001年至2009年担任高盛集团担任执行董事,与中国一代优秀企业家共同走过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第一个十年。“如何引入战略投资人?如何上市?我的工作是帮助中国民营企业走入国际资本市场,合作企业包括大家熟悉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汇源果汁等。”

今年秋季开学,暨南大学迎来外招本科新生2271人,其中香港学生达1098人,占“半壁江山”。报读暨南大学的香港学生,更是从2000年的634人增加到今年的近5000人。可以说,暨大已成为香港学生报读内地大学的首选。将有更多的爱国学子成才毕业,为香港的繁荣稳定继续做出贡献。

张汉明:打响香港狙击“非典”第一枪

香港医务委员会2013年宣布,非本地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将增加至每年2次,有望增加合格执业的非本地医生1至2倍。这对于非香港地区毕业的医科学子,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这一决定源自张汉明的建议。张汉明是暨大医学院首届毕业生,从1984年至今行医已有三十多年,现任香港医务委员会委员兼执照组资格评审小组成员。

暨南大学香港学院(暨大为何被称作香港的)(4)

▲张汉明

张汉明告诉记者,一方面,香港公立医院医生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报名医生职业资格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但受资源限制,未能安排全部考生考试,在他的提议和大力推动下,香港医务委员会最终采纳其建议。

张汉明颇为自豪的是,香港医务委员会28人中,唯有他在内地接受医科教育。“过去香港只有8所大学,我们就把暨南大学称为‘香港的第九间大学’,正因为有暨南大学,包括我在内的众多香港学生才能圆大学梦、人生梦。”

在张汉明的行医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抗击“非典”。

2003年2月23日,香港广华医院接收了一名来自内地的病患。出诊主治的张汉明发现患者肺部照片上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肺炎表现,意识到这是由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恶性病原体所导致,当即就提出隔离治疗的意见,并上报香港卫生署。随后的化验结果证明,他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

张汉明和同事冒着风险从患者胸腔提取的肺部组织,经香港大学化验分析,发现了新的病原体——冠状病毒。正是张汉明的准确判断,打响了香港狙击“非典”的第一枪,为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马轶超:率先起诉“占中”发起人

在香港观塘区,不论老少,人人称马轶超为“马仔”。他已经连续3届当选观塘区议会议员,从事地区服务工作9年,深受居民欢迎。马轶超还担任香港•广州创新及科技协会的理事长,定期组织香港青年到内地考察。

暨南大学香港学院(暨大为何被称作香港的)(5)

▲马轶超

在观塘,长900米的观塘海滨长廊,绿化优美,健身设施齐全,已成为观塘居民散步健身首选地。但在数年前,这里还是十多个垃圾回收公司的天下,脏乱差不说,还引来“黑社会”的盘结。

“我和另一位议员跑去和他们沟通,妥善安排后,他们就搬走了。”马轶超促成的民生实事还有很多,包括香港特区政府落实肺炎链球菌疫苗纳入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争取扩建联合医院等。

在马轶超的办事处,悬挂着他在内地参加政协会议的合照。他说:“我从不隐瞒我是政协委员,我也常常和居民说,我是中国香港人。到暨南大学读书,让我有了一颗中国心。”

2014年10月,马轶超起诉了香港“占中”发起人之一的戴耀廷。“当时,‘占中’非法集会闹了很多天,影响了我的生意,我就向法院起诉了他,索赔损失450港元,这是香港市民在‘占中’事件中首次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马轶超说。

原来,马轶超的旅行社接到预订,10月2日要向九龙东潮人联会提供3台旅游车,到慈云山、钻石山、观塘三地接送市民到中环遮打花园。但受“占中”影响,多条香港主要交通干道被阻塞,旅游车订单被迫取消。马轶超称,索偿行动并非为“财”,而是想藉法律行动彰显公义,还受“占中”影响的市民一个公道。

香港暨南人,用行动写下“忠信笃敬”

建校至今,6万多名香港校友贡献当地,建树海外,用行动践行着“忠信笃敬”的校训。

暨南大学香港学院(暨大为何被称作香港的)(6)

忠诚,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捍卫者。去年11月,有14名暨南大学校友当选香港区议会新一届区议员。1997年香港回归前协助爱国团体举办庆祝活动,组织各界人士赴内地参观,真正了解国家发展现状,他们一边解决着本区房屋经济、治安寻物等各类问题,一边用行动诠释着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

诚信,他们是言出必践的担当者。“我愿意作为一个桥梁,让更多人意识到暨南大学的毕业生,都有高素质和好医德。”年轻的医科校友王乔峰谈及工作总是一脸自豪。无论从医、为学、经商还是从政,在港暨南人都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争让“暨南”二字成为靠谱的“活招牌”。

笃行,他们是勇往直前的探索者。不惧危险,收治所属医院第一例非典病人,进行面对面诊治;深耕国际金融领域,完成香港首本“一带一路”著作。一旦确立目标,就会努力追求,在港暨南人,从来不缺乏顽强的意志和韧性。

敬业,他们是精益求精的奉献者。平均每天接打60个电话,每月处理80单个案,为社区街坊尽心尽力;担任警察职务,每天工作12小时,有市民求助就第一时间出现。采访几乎都是在休息日或下班后的间隙完成,很多校友受访后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言忠信,行笃敬”,暨南的校训正激励着一代代香港校友,为国家、香港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采写】记者 梁文悦 暨南大学师生 杜明灿 吴余劲 梁迪琪

【摄影】张由琼

【统筹】梅志清 麦尚文 刘江涛 严亮

【执行】陈枫 吴少敏 陈文举 苏运生 王辉 曾妮

【校对】蓝淑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