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大自然的搏击中,我不断挑战自我,干着前人这样年龄段儿童没有干过的事情。感恩家乡山山水水盛产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感恩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两千年前为我们修建了鉴湖,让我们绍兴人民从此世世代代旱涝保收,不受饥饿之苦,更让我们这些水乡儿童能够从中获得生存的无尽物质。是呀,按理说,我们绍兴水乡号称鱼米之乡、号称旱涝保收,怎么还会粮食如此紧张呢?那是因为,我们必须心中装着国家、眼中看着全世界,我们必须要卖公粮交余粮,为国家做贡献。

我们一个生产队,一百十多亩水田,一百二十多口人,每年生产十五万斤稻谷左右,平均人均一千多斤,如果全部自己吃是肯定吃不完的。但如果一半左右交公粮卖余粮。人均只有五百多斤稻谷了,那就紧张了。这样等于人均只有三十多斤米一月,对于一个肚子没有油水的农民,每天二斤米也吃不饱,这样,粮食就有了缺口。更可怜的是,交农业税粮食是白送的,余粮卖粮站,早稻籼稻谷只有九分多一斤,晚稻梗稻壹角壹分一斤。而我们到黑市买粮票是三角三分一斤,加上粮店籼米壹角肆分一斤,一斤米就要四角七分,相当于现在五十元一斤籼米。因为粮食不宽裕,就愁死了家家户户的母亲,会当家的,总能细水长流度过时光;不会当家的,青黄不接就要端着淘箩走东家问西家借米下锅。而我母亲说,借米下锅我就上吊。她的招数就是节约粮食、增添杂粮,她的语录“麻雀也有三天雨雪粮”,她的信条就是让全家不饿肚子。这在当时的农村做到很难的。第一,劳动时间吃干饭,空闲时间吃稀饭。第二是,能用杂粮代替就代替,只要吃饱。第三是利用一切资源获得杂粮。我们水稻产区,她娘家山区有番薯,她就去买,每年买三四千斤。家里还每年买二千斤萝卜、一千斤白菜。如果天气不好,今天没有体力劳动活,她就给我们烧满满一锅番薯、白菜、萝卜稀饭。说真的,番薯、白菜还比较喜欢吃,萝卜烧稀饭真难吃,从此再也不想吃萝卜。妈妈还有一个法宝是不让每一个孩子吃闲饭,只要能走了,就要为自己生存而努力。春天割猪草,挑马兰头;夏天队里割麦时拾麦穗,秋天割稻时拾稻穗;山区挖番薯后就去地里挖漏下的小番薯,挖芋艿后就去挖剩下小芋艿,挖荸荠时就去找漏下的荸荠。尤其到冬天,河泥塘里有湖底捻河泥捞上来的乌大菱,冬天在泥塘摸乌大菱那个北风吹,真是冷呀,真是“冷(lang)呀冷,牙齿来哒打相打,鼻头来哒抽风箱,眼睛来哒看四向”。这乌大菱很香,妈妈利用一起可以代替粮食的机会节约粮食,家里分来的老菱很多,她晚上常常烧十来斤一篮大菱,烧一斤米饭,吃得我们肚饱气胀穷放屁。

转眼,我八九岁了。人家孩子早背背书包上学堂了,我还是妈妈的幻妮子。不但家里帮妈妈烧饭弄菜,还要带好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们嗷嗷待哺,妈妈出去劳动没有什么准备,有时留几块饼干,要让他们半天不哭不闹,除了我弄点稀饭,实在没有办法时我就把手指头塞在他们嘴里。有老人说过,吃过手指头孩子会说谎,但我弟妹我感觉还算老实。想到别的孩子能读书,我心里也很难过。一次,走过大队刚刚建立半年多的鉴湖小学后门,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的脚步开始慢了下来,妈妈赶紧拉着我走,正好被村里代课女老师看见,女老师叫住了妈妈,说:“嬷嬷,毛毛再不来读书,年纪就太大了,没有机会再读书了,现在机会多好,小学就在家门口,不让伊读书侬要后悔个”。妈妈确实很难,我已经早早当家了,还能带弟弟妹妹,家里怎么离得开我呢?可她又看看我祈盼的眼神,谢过老师,就一句“明朝来读书”。妈妈做出这一决定,一定是被触动了那根软肋。妈妈没有让大哥读书,可让二哥读了偷工减料的三年书。妈妈自己小时候本来没有机会读书,可是在日本鬼子没有来时,民国政府在浙江居然也尝试开办义务小学,妈妈居然也读了三个月书。除了会写自己名字,还能看懂部分佛经中的字,并从小就会背诵许多佛经,一生大慈大悲。可惜,日本鬼子打进来了,民国政府刚开始的义务教育就胎死腹中,抗战时又只有私塾了,妈妈的读书梦也就此终结。而我的读书梦,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伟大的鉴湖小学,我日夜思念的圣殿,我终于要跨入你那高贵的门槛,投入你的怀抱。

绍兴蕺山中心小学迪荡校区(绍兴湖塘鉴湖小学)(1)

绍兴蕺山中心小学迪荡校区(绍兴湖塘鉴湖小学)(2)

绍兴蕺山中心小学迪荡校区(绍兴湖塘鉴湖小学)(3)

绍兴蕺山中心小学迪荡校区(绍兴湖塘鉴湖小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