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远性、持久性的特点幼儿道德素养的提升、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就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时存在的困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时存在的困惑(浅析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时存在的困惑

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远性、持久性的特点。幼儿道德素养的提升、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就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一、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幼儿家庭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对幼儿的溺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本无可非议,这也是作为监护人应该做的。但是,一旦偏离了对孩子爱的正常轨道,溺爱或者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不加引导,甚至对孩子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幼儿的“王子病”“公主病”。1、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是溺爱的表现形式之一。过度保护是指父母为了防止幼儿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而过分地给予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比如,为了防止幼儿在外受到伤害,有些父母禁止幼儿独自出门玩耍,但是家长禁止幼儿外出,一方面约束了幼儿的自由,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幼儿与同龄人的正常人际交往,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些父母在家中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幼儿发生磕伤的状况,禁止幼儿独立做事,结果造成幼儿怯弱、畏缩、习惯依赖他人的性格。

2、完全顺从

完全顺从是溺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在此阶段,家长如果对于幼儿的任何要求、任何行为都不加判断地全盘接受,幼儿就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形成过分自我的性格。

(二)不良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对幼儿的影响重大。在现代生活中,父母由于工作忙碌或没有掌握正确的亲子交流的办法等原因,亲子关系容易出现不和谐的状况。一方面,大多数家庭中,父亲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担,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事业上,无暇参与教育幼儿的过程,那么教育的重任就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造成幼儿过度依赖母亲,从而容易出现性别角色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父母长期忙于工作,造成留守幼儿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幼儿主要由祖辈进行隔代教育,他们与祖辈的关系较为亲近,但是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时间却较少甚至没有。幼儿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幼儿安全感缺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五个需求依次由较低的层次到较高的层次呈金字塔形,安全需求是除生理需求之外最为基础的层次。幼儿如果被给予了足够的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就较高,即便是完成一件小事,也能够感到满足,如在为人处事方面表现出乐观自信、性情温和的特点,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则表现出自我效能感低,一旦失败,就容易产生自卑、羞怯的心理,不敢轻易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如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为敏感和多疑,不善于与人交往。当幼儿犯错时,很多父母经常会以吓唬的口吻说“你再这么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表面上制止幼儿的胡闹行为,却将幼儿带入了缺乏安全感的恐慌中。部分幼儿为了成为父母眼中听话懂事的孩子,得到父母的称赞,努力地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而按照父母的意愿,尽自己所能去讨好父母,甚至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依然习惯性地看重别人的眼色,却极少关注自我的真实需求,严重缺乏安全感。

二、影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

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大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所差异。

(一)祖辈的幼儿教育观念较为滞后。

2017年,《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儿童出生到小学阶段,79.7%的城市家庭中存在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情况。另一项调查数据也显示,祖辈参与幼儿园前阶段教育比例为77.7%,幼儿园阶段的比例为72.9%,小学阶段仍占60.1%。数据表明,幼儿年龄越小,祖辈参与教养的比例越高。虽然祖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幼儿的缺憾,但不能等同于亲子关系,隔代教育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方面,祖辈作为隔代的长辈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观念过于老化,更多的是关注幼儿衣食住行的问题,在幼儿性格、品德养成方面的关注度不够。且祖辈年龄较大,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大部分祖辈教育幼儿的方式、方法比较守日,当幼儿出现打闹、哭泣等问题时,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相反,为了让幼儿平静下来停止哭泣打闹,祖辈习惯性地对幼儿有求必应,容易导致幼儿养成很多不良生活习惯。

(二)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幼儿在学会了大量技能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愿意尝试做一些事情,但是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他们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约束,逆反心理也就随之产生。学龄前期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如果受到了来自成人的鼓励,则会得到强化,并为他们之后成为负责任、有创造性的人打下基础。反之,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如果被反对甚至高强度地打压,就会挫伤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可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做事畏首畏尾。比如,幼儿有时想要独立穿衣、吃饭、洗漱等,但他们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不够,可能会越做越糟糕。此时部分父母就容易忽略幼儿想要独立的想法,给予幼儿过多不必要的帮助。幼儿选择拒绝父母的帮助时,父母就觉得幼儿开始叛逆,对幼儿进行说教。另外,部分父母时常忽视幼儿的内心感受,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幼儿身上,强迫幼儿做不想做的事情,从而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期待父母都能够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幼儿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