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鼓词永康鼓词,俗称“唱公事”或“唱故事”,称鼓词艺人为“公事先生”,以纯正的永康话演唱,为一人多角,单口说唱的传统曲艺艺术长期以来广泛地流行于永康民间,并以永康为中心,波及武义、缙云、东阳、磐安等周边县市,深受人们喜爱永康鼓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金华地区独一无二的曲艺种类,也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主要的曲艺项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永康民俗文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永康民俗文化(永康民间文艺永康鼓词)

永康民俗文化

永康鼓词

永康鼓词,俗称“唱公事”或“唱故事”,称鼓词艺人为“公事先生”,以纯正的永康话演唱,为一人多角,单口说唱的传统曲艺艺术。长期以来广泛地流行于永康民间,并以永康为中心,波及武义、缙云、东阳、磐安等周边县市,深受人们喜爱。永康鼓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金华地区独一无二的曲艺种类,也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主要的曲艺项目。

据有关资料记载,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鼓子词。《中国婺剧史·婺剧的环境》载:“鼓词,因用鼓伴奏而得名,源自古代的鼓子词。并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皆听蔡中郎。”诗为证说:唱的正是鼓子词。据此,永康鼓词的形成,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永康鼓词演唱时,艺人身着长衫,端坐在板凳上,左手执一鼓箸,同时以左手腕将一盆鼓竖向按在左膝上,右手执一竹吉板。开唱前,先击打一阵火炮鼓,犹如婺剧的闹花台,以此来烘托演出氛围,并招揽听众。在鼓词正本开唱前,一般都要先唱一段开场白,称之为“摊头”。摊头唱完,艺人往往会以“摊头四句停了唱,要唱正本来开场”的句式来提醒听众,将鼓词转入正本演唱。演唱时,艺人以娴熟的手法,击打出跌宕起伏、缓急有致、变化多端的各式鼓点。用唱、念、夹白等艺术手法,努力塑造出曲目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以抑扬顿挫、有张有弛的唱腔,用时而欢乐,时而悲壮,时而平缓,时而激昂,时而怒骂,时而称扬的艺术手段,来加强演唱效果。激昂时如巨浪排空,江河横溢;平缓处似高山细流,涓涓而下。使听者的情绪也随着曲情的变化而变化,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唏嘘声或叹惜声。艺人亦会以旁观者的角色,对曲中情节和事件加以评论,绘声绘色,风趣幽默。技艺高超的艺人,还会运用假嗓唱女腔,力求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逼真。鼓词演唱,全凭艺人的嘴上功夫。要求演唱时要快慢得当,轻重有序,嗓音明快清亮,吐词清楚,情节交代明白。

永康鼓词无设馆,少堂会,一般都在夜晚演唱。无论是村头巷尾,街沿明堂,晒场茶馆,都可随地演唱。不论室内室外,台上台下,不受场地限制。不需灯光照明,听众自带板凳或随地而坐。传统长篇曲目,分成若干册,每册约唱30-40分钟,一般每晚唱4-5册。当唱到关键情节处,鼓词会突然刹住,来一个且听下册分解,犹如章回小说的且听下回分解。给听者留下一个悬念,使之不忍离去,以至全部听完。根据曲目篇幅的长短,鼓词可以唱一晚,也可连续唱几晚,甚至十几晚不等。鼓词艺人由听众提供饭食和凑集以微薄资金作报酬。

如果说永康鼓词脱胎于宋代南下的鼓子词,其早期唱词,应基本取材于写景叙事或劝世的诗词。正如《词海》所注:“鼓子词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等,多为七言四句、六句、八句或似词体的长短句。”据《金华曲艺志》载:约于明代,鼓词唱词突破以劝世待作唱词的框框,发展为从戏剧,小说移植唱本,编成长篇鼓词。原唱的四句、六句、八句成了长篇鼓词的开场白,即被俗称的“摊头”。

永康鼓词的“摊头”,一般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和诗意,短短几句,就道出了善恶如冰炭,忠奸不两存,善恶终有报的道理。有的“摊头”,用几句唱词,就把整个唱本的中心思想提点出来,并加以人生哲理和伦理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使之起到提纲举领,画龙点睛的效果。

永康鼓词的唱本,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统故事。所宣扬的内容,多以除暴安良、保家卫国、伸张正义、行侠尚气、乐善好施、男女情操为主题。曲情大都曲折离奇、冲突激烈,最后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罚的圆满结果,使听者获得好人有好报的心里满足。按题材内容,唱本大致可分为历史典故类、奇案勘察类、世情伦理类、行侠仗义类、神仙怪异类等长篇传统曲目200多部,另有新篇现代曲目40多部。

唱本文体韵散并用,以七言句法结构为主,同时也有五字句、九字句或超过九字的长句混合运用。唱词以永康方言押韵,通俗易懂。常常会采用借喻、比拟、引伸、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

永康鼓词的唱腔曲调,至今仍将较好地保持着原始风貌。基本上以吟唱式的上下句结构,显得有些平板单调。没有固定的曲牌,也不分艺术流派。所用唱腔,一般只称其为《鼓词调》或《鼓词腔》。以板式音乐伴奏,节拍随着曲情的变化而变化。按情节一般可分为水平调、喜调、悲调和怒调,句末有较长的拖音。受当地民间小调、醒感戏以及婺剧的影响,故其曲调唱腔与之相近。由于不受曲牌形式的限制,在唱腔的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上,显得特别自由和灵活,运用自如。

永康鼓词以纯正的永康话演唱,永康话属吴语音系,但与人们直觉上的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的吴语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永康话属吴语婺州片,然而较之原金华府所辖八县的语言,永康话是本语言片中较为单纯,受近代北方官话影响较少的一种地方语言,有着独特的地方特点。在浙江各地对永康话,无论听懂听不懂,都会对永康话存在有许多辨识语惑。外地人初听永康话,更会感到生硬难懂,不知所云。

永康话有着许多谚语、俗语、歇后语,含意真切,形象逼真,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为永康话增添了许多词汇、语汇,通过运用隐喻、比拟、简借、引伸、夸张、对偶、谐音等修辞手法,使之彰显出斯文秀婉,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并利用重叠、倒叙等手法,使之音韵锵然,节奏活泼。正由于个性鲜明,特色独具的永康话,使永康鼓词的唱句词汇丰富,语言生动,音韵曼妙,节奏分明。反过来,也因为永康话有着强烈的地域性,使永康鼓词深受地域局限,不利向外扩展和传播。

永康鼓词伴奏乐器为一单面扁平鼓,一根鼓签,一付竹吉板。单面扁平鼓,俗称“鼓板”,其状似盆,故又称“盆鼓”。盆鼓用六块黄檀木或乌桕木,拼接成内径约25厘米的圆盆状,再用老猪娘皮或黄牛皮单面绷紧,然后用272颗铆钉固定而成。鼓签,俗称“鼓箸”,为一根长约25厘米的细长竹棒。毛竹吉板,用两片长约15厘米,宽约5厘米的毛竹片,以细麻绳串连在一起即成。伴奏鼓点大致可分为:二击鼓、三击鼓、六击鼓以及火炮鼓、魁星鼓、双绞丝、水里翻等形式。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永康鼓词,至今仍较好地保持着原始状态,充分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植根于永康大地上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充分显示了永康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创造性和多元性,具有着传统思想、伦理道德、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及精神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永康鼓词艺人皆为双目失明的盲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鼓词艺人,常年手操先锋棒,肩跨叉马袋,艰难地摸索,蹒跚在乡间小道上,走村串户,为生存而不断奔波、演唱,以换取些饭食和微薄的唱资。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艰难的生活,其传承形式是清一色的以师傅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因为师徒皆为盲者,只能跟着师傅一句一句地学,直至整本唱词学会。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过千百年风雨飘摇的永康鼓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解放初期,永康有鼓词艺人150多人,到目前尚健在的只剩下10多人,况且都年事已高,难操旧业,加之后继无人,鼓词市场的消失,如不加以切实有效的保护,将有失传消失的危险。好在2011年6月,永康鼓词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永康市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永康鼓词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来源:永康市人民政府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