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创作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一经问世,便格外引人关注。特别是1957年1月在《诗刋》正式发表后,更是好评如潮。词中,有三处引用和点化的古语,皆成为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热门成语。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1)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主席的这首词,写的是黄洋界保卫战。战事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当时,毛主席所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刚刚到达井冈山不久,敌军为消灭这支起义部队,破坏根据地建设,派重兵进犯根据地。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地势险要。当时红军主力部队已开赴赣西南,留在井冈山的仅不足一个营的兵力。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2)

红军数量虽少,但与地方赤卫队武装力量团结协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托险要地势,在黄洋界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击退了来犯之敌,保住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首词的大意是:山下,有战旗在飘扬,山上,有战鼓和号角在吹响。虽然,敌军将根据地层层包围,但红军和他们守卫的根据地像山一样稳重。因为红军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更因为红军指战员团结一心,就像是筑起一座坚固的城池。黄洋界响起隆隆的炮声,有消息传来:敌军被击败,连夜逃走了。

词中的旌旗和鼓角并非写实,而是意象,旌旗和鼓角都是军事的代指。旌旗在望的“”字和鼓角相闻的“”字,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刻画的是战斗异常激烈的场面。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3)

黄洋界上炮声隆”,这句中的炮声是实写。当战斗正激烈进行时,战士们将主力部队留在茨坪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运到阵地上,对准敌人连开三炮,其中只有一发炮弹在敌群炸响。敌军误以为是红军主力部队赶回来增援,所以连夜撒出战斗。“黄洋界上炮声隆”,说的就是这件事。

黄洋界保卫战,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次战斗。其特殊意义在于:

1、关系到根据地的存亡。井冈山是我军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根据地能不能稳固,对以后的武装夺取政权关系重大。

2、对红军战斗力的检验。红军刚刚组建不久,战斗经验不足,战斗能力更需通过实战来检验才能形成和提高。打胜这一仗,能进一步提高士气,增强胜利的信心。

3、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扩大红军的影响,为红军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4)

正因为黄洋界保卫战的特殊性,毛主席才在战后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写下这首词。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的这种欢快、热烈的情绪。

词中引用和点化的古语,成为当代常用的成语

词中,毛泽东有三处引用了古语,分别是“岿然不动”、“森严壁垒”和“众志成城”。

岿然不动”,意为像高山一样挺立不动。典出《淮南子.诠言训》原文是“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其意思是说,得道之人就像是山丘一样巍然挺立不动,但行路之人却将山作为目标,成为参照物。也可理解为有道之人会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森严壁垒”,意为防守准备充分。此语出自清代陈鸿墀的《兴州江运记》中“叙述议论,皆以典奥出之,可谓避垒森严,神采焕发”。毛主席在词中将这句话点化成为“森严壁垒”。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点化了三个古语)(5)

众志成城”,意为众人齐心协力,就会形成坚固的城池。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毛主席在词中将众心改为众志。

点化,也称化用,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前人诗文中的妙句改造成自己的语言。通过这一修辞手法,毛主席将前人的语句点化成自己新的语句。新的语句,无论是意境还是语义,都比前人的语句更为传神。

“岿然不动”、“森严壁垒”和“众志成城”,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中这三个点化前人的语句,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强大的语言魅力,成为新的汉语成语,被列入词条,并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喜爱的常用语,形成强大的语言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