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经济林荒山变金山(茂县这个120亩干旱荒山坡变富民)(1)

在茂县沙坝镇白布村的高半山上,120亩荒山坡长出“花果山”。图为盛开的桃花树。周琳摄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徐中成)车子穿过狭窄的河谷,爬上荒凉的高山。4月13日,在一处海拔2000多米陡峭的半山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朵朵苹果花开满山坡,带给人高原春天的明媚。“这里已种下25种特色水果,结的苹果一个能长到一斤左右。”40多岁的杨强自豪地说。

杨强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茂县沙坝镇白布村的村支部书记。他所在的村,曾是当地的贫困村,属典型的岷江干旱河谷地带。受气候影响,这片干旱的高半山一度闲啥作物也种不活,但两年多时间,却摇身变为茂县的“花果山”。

杨强说,这片“花果山”的探索试验,不仅给村里增添了集体经济,给村民带来了收入,还成了治理了干旱河谷的示范地。

种植经济林荒山变金山(茂县这个120亩干旱荒山坡变富民)(2)

航拍下的茂县沙坝镇白布村“花果山”基地。周琳摄

改土引水 整治120亩荒山坡

白布村的老寨子,地处高半山上。村里的土地尽管很向阳,但多为沙砾土质,土质贫瘠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且绝大部分无法适宜农作物生长。

当地村民对此也无可奈何,逐渐被闲置成为荒山。“野草都难以长活。”在村民兰云胜看来,土壤和水源,是保障作物生产的关键。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于村内地质灾害频发,部分山体出现滑坡群,村民正常生产居住受到威胁,为确保安全,全村整体向地势平坦的河坝地区搬迁,村内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转折出现在2017年,阿坝州大力推进岷江干旱河谷综合治理。其年11月,白布村党支部抢抓契机,主动承担全县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综合治理试点,带领村上30多名党员干部,决战干旱河谷,对村内高半山上的荒坡进行整治。

种植经济林荒山变金山(茂县这个120亩干旱荒山坡变富民)(3)

航拍下的茂县沙坝镇白布村“花果山”基地。周琳摄

兰云胜回忆说,当时,也有村民持怀疑态度,但大家的干劲还是很大,由村支部牵头,动员全村30多名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用了2台挖掘机挖了4个月,采取坡改梯固沙、鱼鳞坑涵水、土家肥改土等的方式,首批完成了120亩荒山整治工作。

引水,是白布村开展的又一个大决战,采取的是两种方式同步实施。一是花了60万元,修建了一座太阳能提灌站,从山脚下的黑水河引水上山。二是从山顶处的老村寨引来水源,新建蓄水池6口。“有了这两处引水工程,我们心底就非常踏实了。”兰云胜说,这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打下了基础。

种植经济林荒山变金山(茂县这个120亩干旱荒山坡变富民)(4)

在茂县沙坝镇白布村的高半山上,引进栽种的美国苹果树。记者 徐中成摄

科技帮扶 荒山长成示范园

土地整治出来了,栽什么,种什么?

在省对外友好协会和茂县科农局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白布村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理念,开展了适宜耐干旱、抗寒冷的特色水果新品种引进示范示种,累计投入353.65万元,引进苹果、桃子、甜樱桃、梨子、长果桑等五大类25种特色水果品种,定植水果苗木4200余株,发展特色水果产业。

以苹果为例,引进的就有8个品种,除了山东、陕西的苹果品种,还引进了意大利的富姬酷、美国选育的巴克艾等品种。“前些年的茂汶苹果好吃,口碑也好。这几年品种老化了,正好利用这片基地,培育几个适合本地栽种的新品种。”负责技术指导的茂县科农局干部马开明说。

栽种过程中,基地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覆膜、搭架、拉枝、抹芽定枝等新技术,科技范十足。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有滴管系统,每棵果树还搭建了钢架,有黑色的地膜覆盖在根部,保持水分。

种植经济林荒山变金山(茂县这个120亩干旱荒山坡变富民)(5)

在茂县沙坝镇白布村的高半山上,为苹果树搭建的钢架和安装的滴管。记者 徐中成摄

去年,基地水果首次挂果,收获各类水果2000余斤,实现收益7000余元。“预计5年后达到丰果期,实现水果产量120余吨、产值100余万元。”马开明说,这既充分发挥了基地新品种引进示范效应,又同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

杨强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建立了“党支部 养殖基地 龙头企业 农户”模式,还与茂县成华精食猪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基地建养猪场200平方米,计划每年养殖跑山猪300头。养殖场产生的农家肥,通过有机处理灌溉果树,实现循环发展。

“这样类似的荒山坡,我们村就有5500多亩。我们就是要把这些荒山坡打造成茂县知名的‘花果山’、‘羌山党旗红’党建示范带。”杨强说,从而实现生态有治理、产业有发展、村民有收入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