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蔡金曼、记者王通化、王天益、邹维荣、韩阜业
军报记者西昌12月8日电(蔡金曼、记者王通化、王天益、邹维荣、韩阜业)记者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静待发射。梁珂岩 摄
▲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梁珂岩 摄
▲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梁珂岩 摄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梁珂岩 摄
嫦娥四号的工程目标和科学任务
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
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
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
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
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
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为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任务中,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搭载了3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研制的科学技术试验项目。
探月工程“四战四捷”
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着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综合国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中国航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探月工程已经取得“四战四捷”。
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实现绕月探测,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获得国际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图和月球虹湾地区1.5米高分辨率局部影像图,飞至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环绕探测,此后对700万公里外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高精度飞越探测,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嫦娥三号着陆器成为了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航天器;
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探月工程各项任务的连续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的时代。
2014年,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后,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嫦娥四号任务实施方案调整的论证工作。综合考虑国际前沿、科学价值、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最终确定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总体方案。
月球背面具有独特的电磁场环境和地质特征,特别适合开展低频射电探测等空间天文学研究和月球物质成分探测等科学研究,同时,月球背面着陆探测尚属国际空白,有利于增进人类对宇宙未知奥秘的认知。
▲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梁珂岩 摄
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包括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任务。“鹊桥”中继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目前状态正常。
嫦娥四号任务五大系统
探月工程重大专项由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实施。嫦娥四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及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1.工程总体由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
2.探测器、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
3.发射和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
4.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单位研制。
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4次发射。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