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大几百个皇帝,但其中最有做皇帝样子的,还是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为什么把他立为皇帝(最像皇帝的皇帝)(1)

若说,汉文帝做了什么大事,那倒也没有。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开疆扩土,也没有大刀阔斧的内政改革,但这个人却让后世为之称颂。

做皇帝不一定非要做什么大事,也不一定需要做什么大事,但如果做到汉文帝这样的,还真是非常难。

汉文帝刘恒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没什么存在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后来被封了诸侯王---代王,日子也不是很好过,整天提心吊胆的,能多低调就多低调,就怕吕后突然想起他,召他回京城。

当时,吕后掌权的时候,刘邦那一干儿子个个都过得很憋屈,因为吕后这女人太过心狠手辣,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算计,更何况刘邦其他的儿子们呢?

吕后把自己娘家这一脉封侯的封侯,升官的升官,连吕家女儿们都被她嫁给了各个刘家儿郎了。在吕后监视下的日子怎么可能好过呢?所以刘家儿郎赐死的赐死,自杀的自杀,枝叶凋零了。

代王刘恒就在这样的压抑环境里苟活着,就连吕后要给他从偏远贫瘠的代地换个好点的封地,他都没答应,我愿意一辈子为大汉守着这边疆。

没想到,苟着苟着,天降大馅饼,一个皇位砸到了刘恒头上,真是中了啊。

不过,这倒也可以理解,刘邦的儿子都死光啦,就剩下他一个独苗了。

当吕后一脉被诛杀殆尽之后,大臣们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他们相中了一向有着宽厚仁慈名声的代王刘恒。

汉文帝为什么把他立为皇帝(最像皇帝的皇帝)(2)

代王刘恒

当然,这也是因为刘恒的亲妈--薄太后是个非常低调的女人。刘邦在世的时候,她就不声不响,不争不抢,直到刘邦驾崩的时候,还是个“夫人”的称号。也正是如此,吕后在清算后宫的时候,单单把薄夫人给放了。

薄太后没太大的权力欲望,是好事啊,不然再来一个吕后,刘家这天下还真不一定能存在了。

所以,刘恒什么都没做,就白捡一个皇帝。

汉文帝当皇帝当得挺好,有城府有城府,要沉稳有沉稳,很有当皇帝的范儿。

刘恒即位后通过封功臣,安宗室,来巩固地位。

首先,汉文帝任命自己的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汉文帝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手下以及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一一进行赏赐、封官晋爵。他还将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称号和封地。这些措施让他的帝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软硬兼施、打击重臣,汉文帝也很有一套。

周勃不仅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还在诛吕一事上立下汗马功劳,是以汉文帝对他很客气。受到封赏升官的周勃很是得意,面色就避免表现出几分。于是,就有大臣对汉文帝说,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

而汉文帝只是回答,朕知道了。

汉文帝既不是软弱帝王,一昧听信他人,也不是强势之主,刚愎自用。他既能接受他人的建议,又不会以权势压人,具体要怎么做,他会视情况而定。

汉文帝为什么把他立为皇帝(最像皇帝的皇帝)(3)

汉文帝

周勃的言行,汉文帝看在眼里,他不但不说,反而对周勃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就看他能做到什么程度。

幸而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这才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文帝果然马上就答应了。

汉文帝虽然一跃成为帝王,但是他看得清楚形势,他知道现在还得依靠现在的这些大臣,该恭敬地就恭敬,该装孙子的装孙子,以柔克刚,既不会放纵权臣,也不会将事情推到难堪的境地。

比如,吴王刘濞是汉文帝堂兄弟,常对汉文帝不敬,失藩臣礼,且称病不朝二十多年,文帝没有因此责罚他,“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不欲引起内乱。

最主要的是,成了皇帝,刘恒还是那个宽厚仁慈的人,没有因为此前过着憋屈的日子而变得极端。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平心而论,很多人在发迹之前因为受过苦楚侮辱,就在一朝得势之后,变得心狠手辣,非要报仇雪恨不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如此,在他灭了赵国之后,他还亲自去了邯郸,将之前欺辱过他们孤儿寡母的人家尽数诛杀。

但汉文帝刘恒没有,他的心态一直挺好,没有因为一朝得势而变得面目全非,依旧保持着宽厚善良的心态,这一点就很让人佩服。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倘若上位者没有同理心,那对朝堂、对百姓都是灾难。历史上的暴君,都是那些没有良善之心的人,再加上没人能牵制劝阻,所以就有了数不清的流血和死亡。

汉文帝心地善良,又深谙民间疾苦,所以在位期间,做了很多琐碎的实事,躬修节俭、倡行孝道、抚恤孤寡、诏废酷刑……

汉文帝为什么把他立为皇帝(最像皇帝的皇帝)(4)

更难得的是,汉文帝还废除了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连坐法,古已有之,一人犯罪,全家受罚,是很不人道的刑罚。

文帝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意思是,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家人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沦为奴隶。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至于汉文帝还废除了惨无人道的肉刑,还跟一个典故有关,那就是"堤萦上书救父"。

堤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一位名医,因为得罪于权贵,被安上贪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判为"刖刑"。

得到这个消息,淳于意的妻女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淳于意万分伤感于没有儿子为他平冤。小女儿堤萦听到后,就决心随父上京。

到了京城,她上书皇帝,诉说父亲的冤屈,陈述"刖刑"的残酷,一旦受刑,罪人就算想改过自新都没有了机会,她还表示愿入宫为奴,以赎父罪。

汉文帝为什么把他立为皇帝(最像皇帝的皇帝)(5)

阅罢书状,汉文帝感动于她的胆识与孝心,不仅当面赦免了她父亲的刑罪,而且第二天就下了一道诏书: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从长远来看,废除连坐法和肉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文帝将人类社会的司法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另外,汉文帝终其一生都在以身作则,躬修节俭。

美味珍馐、巍峨宫殿、美人佳丽……对于处于人世间最尊贵的位子上的帝王,这些诱惑唾手可得。

然而,汉文帝却是个“奇葩”。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等无所增益。他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瓦片砖石做原料,没有金银铜锡的装饰。

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临动土之前,让人做一个预算。工匠师傅们经过计算,认为大约需要一百金的样子。汉文帝一听,那算了,太贵了。此事,就不了了之。

汉文帝不仅自己如此,他还督促身边人厉行节约。后宫嫔妃也是服饰朴素,且衣服长度不得拖地,帷帐、衣服等也不能纹绣,不带花边,不能造成无谓的浪费。

汉文帝为什么把他立为皇帝(最像皇帝的皇帝)(6)

有人说他作秀,但是能将"秀"做一辈子,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汉文帝说要节俭,就说到做到,一生没有变过,可见他是真心为之的。

像汉文帝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封建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

总之,汉文帝在位期间,一心为民,忧民所忧,急民所急,将“德”与“孝”贯彻到底。正是有这样的表率,官员勤勉于政事,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国家显示出一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

一代明君汉文帝,赞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