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新飞重新挤进了头条但这次不是好消息,它破产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新飞跟容声冰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飞跟容声冰箱(一代枭雄新飞冰箱谢幕)

新飞跟容声冰箱

多年后,新飞重新挤进了头条。但这次不是好消息,它破产了。

据阿里拍卖平台消息,新飞全系品牌—新飞电器、新飞家电、新飞制冷器具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将于2018年6月28日10时-29日10时,于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活动,起拍价为4.5亿元。

同时,新飞电器名下部分土地、房产及建筑也将于7月5日开始拍卖,起拍价1.15亿元。

据公开报道,新飞目前已经全部停产,厂区空无一人,车间、仓库甚至被贴上了封条,在拍卖之前就已向这个时代告别。

可曾知道,这家公司曾经盛极一时,力敌三星、西门子、海尔、格力等当前炙手可热的头部品牌。

在这个竞争惨烈的时代,谁不努力,谁将被淘汰。即使努力,也可能被淘汰。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面临的对手太强,打不过对方。

说起它的风云故事,可能要花大半天时间。

单说那句广告语: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电器好,堪称风靡大江南北,时至今日,都被视为最为成功的广告之一。

据公开资料,新飞一度位列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国信息产业100强。

鼎盛时期,曾拥有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一个省级研究中心、3个研究所及博士后工作站。

更剽悍的是,新飞冰箱曾稳居中国行业第二、太阳能热水器位列行业前十强。2010年列河南省工业100强第44位。

不过,这些辉煌的事儿发生在10多年前。

我们来回顾一下它经历的事儿,或许对我们有发启发。

前身能够追溯到1958的小型地方军工企业,名字叫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后来改造为新飞,开始的时候,生意做得很差,一度落到发不出工资的地步。

一个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候出现了。

刘炳银接手厂长后,为了在困境中求生存,选择上马白色家用电器项目。

由于当时做这块的厂子并不多,加之新飞策略得当,1986年至1996年,10年时间,就挤进名牌产品行列。

为什么说策略得当呢?其中有几次大手笔,现在看来,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先是技术引进,做得很扎实,包括在国家轻工业部立项,从荷兰飞利浦引进现代化冰箱生产线,年产10万台的电冰箱生产线投产等行装。

另外,刘炳银向海尔学习,提升影响力,增强客户的信心,使出苦肉计。

400台新飞冰箱一字排开,刘炳银当场抡起大锤,全部砸烂。

一时引起轰动,新飞被视为“重质量”的典型表现,其影响力虽然不及张瑞敏砸冰箱,但差不了多少,很快拉动了终端销量。

进入1996年后,新飞开挂般地飞奔,连续8年产销电冰箱突破一百万台。

企业的成功,同样造富了员工。

据公开资料,1996年的时候,新乡平均工资两三百元,但新飞员工的月薪已有1000多元。那时候在新飞工作,还是一种荣耀,相亲的时候穿新飞制服,比西装都管用。

其中的一个插曲是,2002年时,新飞冰箱、新飞冷柜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成为全国屈指可数、中原唯一的拥有两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家电企业。

也正是2002年,新飞冰箱的产销总量跃居中国冰箱行业前两强,扣除出口因素,仅国内市场占有率就高达18.88%以上。

这可能是新飞登上的最高峰了。

能拿出来比较的是,2017年时,海尔冰箱以17.3%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当时有个排行叫冰箱界的“四朵金花”,新飞是老大,另外三个席位由海尔、容声、美菱占着,而三星、西门子还落在后面。

如今,这四朵金花各有归宿,海尔成了多元产业的巨头,2017年营收高达2419亿元,冰箱卖到了全世界。

容声已是海信科龙旗下的品牌,以海信容声的名头保持有一定的市场地位。美菱还活跃在一线,不过据说已收归长虹旗下。

而新飞,无疑是目前结局最为惨淡的。

那么,这样一家如日中天的公司,又是从什么时候败落的呢?

危机早在新飞快速发展之际,就已经埋下。

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1994年时,国内兴起招商引资大潮,河南也希望引进外资入股新飞。

当时,新飞集团和新加坡丰隆集团、新加坡豫新电器三方合资,成立了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其中新飞集团占股49%,后两者分别占股45%和6%。

事实上,豫新电器由丰隆电器掌控,相当于丰隆电器掌握了新飞电器51%的控股权。

有分析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新飞其实就埋下了日后败退的隐患。

1993年时,紧逼新飞的美的电器,在深交所上市。同年10月,海尔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这两家公司当时都是新飞的劲敌,率先抢登资本市场,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显著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新飞在干什么?据说刘炳银两次推动新飞多元化,进入空调产业,但都被董事会否决。

尤其是2001年9月,刘炳银病逝,李根接任,新飞虽不致于落败,但老掌门的离开,多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不过,这几年时间中,新飞的表现不算太差,但一件事情很明显,它没有为迎接更残酷的竞争提前做充足的准备。

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新飞集团在合资公司新飞电器中所持有的39%国有股权,转让给新加坡丰隆。

从此,丰隆占股90%,新飞从国企变身外资。

一年后,原来的掌门人李根被换掉,新加坡人张冬贵接管。据说短时间内空降了400多名高管,对中高层管理者大换血。

全面接管后,新飞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关闭空调线、新飞九厂和水上冰箱线;投巨资赞助众多项目,请来黄磊等明星担纲代言人,力图提升新飞偏高端的形象,结果路没走对,市场认可度根本没有提升。

之后的形势急转之下,不仅没打赢海尔、格力、美的、美菱、容声等对手,反而原来的优势市场陆续丢失。

控股方丰隆集团, 在新加坡很牛,房地产和酒店业的大亨,旗下有10多家上市公司,但这更多代表它的资本运作手法高超,并不意味着它能把家电做好。

根本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空降过来几百主管,看似要大干一场,却不了解中国市场,同时忽略了新飞本来的优势,白白消耗多年积累的资源。

更严重的是,错过了家电产业多次迭代的风口。

对比来看,容声、美菱委身海信科龙、长虹,情况还要好一些。

新飞向来以冰箱、冰柜等大家电出名,如果把这块优势继续放大,自己也不会兵败如山倒,海尔、美的等品牌的机会窗口不会开太大。

格力就是典型的榜样,把空调做到最强,1482亿营收里,空调还能占到8成比重。

现实很残酷!

外资收购后,新飞并没有想着把传统优势品类做到更强,而是仓促多元化,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知道,技术不成熟,事故频发,投诉多,负面不断。

当然,目前的一线家电集团都是多元化的,即使很专注的格力,也在做手机、电饭煲等,但步子迈得都比较谨慎,都花了很长的时间去铺路。

更关键的是,它们所依赖的主业,都非常强大,能够为新业务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支撑。

即使美的,多元化典型,也是积累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以2017年为例,总体营收2407亿元,归属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达156亿元。

空调品类虽被格力压住,但依然是核心业务。另外,电饭煲、电磁炉、电水壶、电热水器、电暖气、洗衣机、电烤箱等单品类,都能排到前几名。

在多家强势品牌面前,新飞几乎没有了还手之力。

据中怡康数据研究显示,早在2011年,新飞的市场份额就大降,由之前辉煌时期的第二位,跌出国内品牌前五名。

但这一年,美的电器营收93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99亿元,增长都是两位数。海尔就更牛了,2011年收入1509亿元,第一家跻身1500亿阵营的家电企业,本来新飞也有这样的机会。

而且连美菱也有90亿的营收,净赚了1.1亿元。这是当年“四朵金花”里的一支。

新飞也不是没有梦想,2011年的时候,它还曾投资2亿元人民币,扩充冰箱产能,计划在未来五年提升到年产1000万台以上,可是2013年1月31日,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结束,一惯比较依赖农村市场的新飞,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跌势未来扭转,奥维德有一个调研结果,2012年,新飞冰箱销量同比下滑37%,到2014年时,市占率已跌出前十。

到这个时候,可以说新飞完全丧失了扭转局面的机会。

市场份额下滑的背后,则是新飞的巨额亏损,据公开数据,从2011年到2016年,6年时间,总亏损5个多亿新币。

其实在2012年的时候,新飞曾经第一次停产,新乡市场政府出面调解,后复工。

这一年,新飞出现罢工现象,抗议“十年不涨工资”,据说把去世11年之久的刘炳银遗像搬到厂门口。人心离散,可见一斑!

管理层并没有坐等关门,也想了一些办法,甚至在2013年时,丰隆还请了李根出山,重掌总经理,多套组合拳打出,无奈国内大势已定,海尔、海信、美的、格力等角色无法撼动,衰落之势难以阻止。

之后又爆出第二次停产风波。

基本上从这一时刻起,新飞几乎丧失了重振旗鼓的勇气,再无大的动作出现。

2017年10月,一份河南新飞家电、新飞电器、新飞制冷的联合声明在网上曝光,称几年持续亏损,重压之下宣布停产。

今年的4月13日,丰隆亚洲发表声明,提出从新飞撤资。声明中称,新飞自2011年以来持续亏损,随着中国整体产能过剩以及竞争加剧,新飞近年来的表现进一步恶化。

可见,丰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失败原因里居然有“整体产能过剩”这一条。

可以看出,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并不是新飞衰落的根本原因,根本问题至少有三点:

1、管理层缺乏资本思维,不仅上市落后一步,融资渠道变窄,而且新加坡丰隆执掌新飞后,一直靠自身硬撑,并没有新的资本动作,无法为后续的多元化战略与营销部署提供雄厚资金支撑。

2、冰箱、冰柜等主营业务未能持续做强做大,被海尔、海信科龙等同行甩开,接着又搞多元化,新开业务线不赚钱,把资金链绷紧绷断了。

3、曾经力图通过大手笔营销动作,打开市场局面,结果也是浅尝辙止,未能见效。更严重的是,营收增长乏力,员工收入不涨,人心渐渐散了,甚至发生了罢工现象。可以想像,在罢工之前,怠工想必不会少见。

过剩的并不是产能,而是失败者的产能。

( 请关注“NM知本产融服务区”,商业财富深度分析,提供企业产融结合发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