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暖春光明媚户户欢(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1)

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话说民俗填仓节

文/图 李福林

填仓节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

民间有小填仓与老填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填仓”。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论其由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相传古代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这样,给皇帝看粮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的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了其它各种不同的含义。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仓”,“大填仓”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北方地区盛行。

关于填仓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一天要吃饱吃足,这样一年都不会挨饿,会很顺心。实际是以酒食饱腹为填仓。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引明朝陆启宏《北京岁华记》说:“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谓之填仓。”

第二种说法是说在这天要籴米积薪,收贮煤炭,把这叫做“填仓”。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之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为填仓。”实际是提醒人们,居家过日子实属不易,要时时注意积攒过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过了今天不顾明天。这正是中国人特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

第三种说法是在农村,这一天把少许灰撒在场院的地上,画成粮囤的形状,在其中放少许谷物,象征围仓,叫做“填仓”。这是一种企盼丰收的仪式。这三种说法老百姓更喜欢第一种,它更实际。

家家暖春光明媚户户欢(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2)

据说这天的早饭,要吃当时最好的,吃小米干饭杂面条,比喻饮食丰富,腹中饱食填满粮,有“填仓”之意。吃饭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饭后把压粮食的砖拿开,任自家的鸡狗等动物去啄吃,表示粮满仓囤,不怕鸡狗吃。

那时家家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农院里要点满灯烛以祭仓神,并且还打着灯笼或电筒在院屋内外找各种已复苏的小昆虫,发现越多兆头越好,那时称为“填仓虫”,有些人家还剪些彩纸小葫芦,贴在门窗或毡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除百病保一家平安。

民间过填仓节,更远古的来历认为是纪念仓神,仓神何许人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与历史人物相附会。清韶公《燕京旧俗志·岁篇·添仓》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韩五爷,……其神像是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华贵之象。”

原来仓神是西汉开国大将韩信,画像英俊神武,雍容华贵,正反映了中国这个农业国度对粮食的重视,以及粮食储藏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这一天,与粮食有关的从业者和农人都要祭祀仓神,以求仓神庇佑仓廪平安。

西京风俗重填仓,早发厨烟万户忙。

不教千钟饱旧鼠,须将五谷换新肠。

空囊积字何堪煮,瘦腹堆愁未可量。

恰馆平原为食客,随人哺啜亦无妨。

这首诗便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一首《填仓诗》。从诗句可知,是日家家户户早生炊烟,熟饪食物,阖家饱食一顿。

填仓节,民间的许多活动都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山西雁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中一带的人们,是日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少许,谓之“填食”。晋南地区则是用稀面摊成极薄的面饼,中裹菜肴,卷而食之。如果娶了新媳妇,新媳妇则要亲手将煎饼放置粮仓。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柴炭以镇宅。旧俗,农户此日不卖粮,而粮行却最喜这一天收购粮食。所以,粮店老板此日还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的农人热情招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穷苦农民,顾不了禁忌,也在这一天售粮了,反正还能赚一顿好饭食,何乐而不为?

在填仓节晚间祭祀仓神时,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燃灯、设祭,祈求好年成。当天,屋内、门外、槽头、鸡窝、石稚、水缸等处都要点灯,如果家族中有新婚夫妇,要在他们屋里的箱柜、几案、床上、床下都要点上灯,祝愿他们能早生贵子。

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北京郊区,都盛行过这个填仓节。北京的习俗是正月廿三为“小填仓”,廿五日为“大填仓”。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些谚语流传至今。

确实,香喷喷的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餐,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家家暖春光明媚户户欢(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3)

在天津,填仓又称打囤。天津过春节有在门窗上粘贴“吊钱儿”的习俗(即一种用红纸刻画的类似窗花样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清早,各家要把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山西吕梁地区的填仓节俗最为典型,当天要给每个家庭成员用面捏一盏本命灯,然后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和酒盅、酒壶等,晚间祭祀时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牲畜圈里,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放在屋中。

放置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话,如:“韩王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等,这些都是体现民间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

“天仓”本是天上星辰的名号。古人认为杳渺夜空中存在无数的神灵,有一颗星就有一个神,天仓星因其名与人间的粮仓类似,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仓神,主管人间的粮食仓囤。后来出现了由历史人物充当的仓神,如汉代大名鼎鼎的大将韩信,被人称作“韩王爷”,塑成英俊的青年,戴盔穿袍。传说正月二十五为仓神生日,山西介休的人们在这天会做出像仓神的面人树立在囤前供人祭拜。山东海阳等地的仓神是“满囤姑姑”,人们在粮囤前供奉包子和面鱼,叫“保险连年有鱼”。不过因老百姓家家有粮囤,所以也不论谁是仓神老爷,只管祭来。不单老百姓,那些粮商米贩也会在这天祭仓神,求他保佑。

正月二十五日填仓节,承上启下地给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人们又以对丰收的祈盼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勤耕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百姓的生活日渐丰裕,填仓打囤的习俗也已慢慢远去。但好的民俗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方面能起到安定心灵、优化心态、增添情趣、促成凝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