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开篇《紫鹃夜叹》,由薛调创始人薛筱卿弹唱,评弹名家周云瑞伴奏,是薛调的代表作,也是评弹学习者打基础的经典作品。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1)

周云瑞与薛筱卿

薛调的节奏是一板一眼的二四拍,爽快明朗。咬字口角锋利,讲究口劲、力度,讲究字的弹跳性。这些风格特征都在这只开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开头写景,继而由景及人,走进人物内心,从情感延伸至思想,最后以感慨作结。无论从文学性还是音乐性来看,《紫鹃夜叹》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薛调伴奏的轮指是一绝。然而不同于绝大多数薛调唱篇,为了避免喧闹、贴合意境,薛筱卿在《紫鹃夜叹》中很少用到轮指,主要用弹挑的技法来体现薛调节奏感强的特色。从前奏开始,老夫子就非常注意渲染夜的沉静,营造出凄婉的氛围,家生很有韧性。一切艺术技巧应该为内容表现服务。不尊重内容的炫技是没有灵魂的。

月黑沉沉夜漫漫,风惊铁马隔帘喧。

静悄悄西厢无声息,

有一位多情多义的婢紫鹃。

“月黑沉沉”的“黑”字用了很强的丹田劲。比起苏州话常规的发音,开口更大一些,类似英语中元音“a”和“e”的区别。这样的咬字处理增加了不少弹跳性。“夜漫漫”的“漫漫”拖长腔,描绘出暗月不明的景致,渲染了长夜未央的意境。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哪怕外界一点点的声响都能被有心人听到。而这外界的声响是什么呢?“风惊铁马”,即是夜风吹到檐铃上,发出嘚啷嘚啷的声音。其中的“惊”,口劲特别足,很有弹跳感。薛调每一句的第六和第七个字特别重要。薛筱卿在“隔帘喧”的“帘”之前换了一口气,把腔往上提、拉长,再以“喧”落腔,动感十足。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2)

薛筱卿与朱慧珍在文化广场演唱《击鼓战金山》

“静悄悄”中的两个“悄”字很见功力。薛老把字中的“i”清晰地发出来,很有韵味。“紫鹃”和“帘喧”的处理方式类似。句末的长腔,强调了紫鹃就是这段开篇的主人公。

开头这四句以第三人称的口吻,介绍了整只开篇的画面布景,营造了风吹帘动、万籁俱寂的氛围。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3)

薛筱卿演唱开篇《慰劳战士》

她是独坐窗前愁不寐,

孤灯挑尽未曾安。

想起那姑娘临终有情一节,

令人儿怎不要暗心酸。

话锋一转,叙事镜头推向了主人公紫鹃的状态:纸窗映着她的影子,油灯的火光半明半灭地透出来。此时夜已深,而紫鹃却难以安睡,心事重重。

后一句,说书人便跳进人物之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紫鹃此时的所思所想。“令人儿”的“儿”,薛筱卿使用了半音;“怎不要”的“怎”,加了一点点颤音,都表现了紫鹃慨叹的凄凉感。而之后“暗心酸”的“酸”,薛筱卿用了千钧之力,唱出了人物的情感,力图让听者感受到紫鹃的锥心之痛。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4)

薛筱卿与薛惠君

一个儿画堂鼓乐多热闹,

一个儿病榻呻吟未忍观。

一个儿参天拜祖成眷属,

一个儿玉殒香消一命捐。

一个儿洞房花烛开并蒂,

一个儿潇湘风雨泣杜鹃。

一个儿夫唱妇随如胶漆,

一个儿受屈含冤在九泉。

一个儿乐,一个儿酸,

一个儿悲命薄,一个儿喜团圆,

一个儿伤心,一个儿欢。

说甚么,怡红公子多情种,

却原来,往日也是假周全。

可恨他不念旧时诗帕意,

只恋新婚金玉缘。

七组“一个儿”的对比,如同电影镜头一般不断切换,展开紫鹃的回忆,表达的本是一个意思:宝玉在欢欢喜喜成亲,黛玉在悲悲切切离世。迥异的境况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让听者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

然而,这一段旋律总体上是平稳的。为了突出叙事人物紫鹃的主体性,薛筱卿没有用高低音的交错来区别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物的两种遭遇。但他的唱法却并不平淡,是多变的、考究的。每一个“一个儿”都用了极大的口劲,强调了紫鹃内心活动的汹涌。

从唱词上来讲,这几组对比写得也非常工整,画面感很强。前面的四句,对比的是场景;之后的短句,对比的是情绪,为后面的情绪表达做了铺垫。最后两句“却原来”“可恨他”,宣泄了紫鹃对宝玉的埋怨,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5)

薛筱卿

姑娘啦!可叹你一生全被痴情误,

今日里死在黄泉心不甘。

可叹你玲珑慧质归何处,

变作那黄土垅中的美婵娟。

“一生”两字的处理,薛筱卿几乎是半念半唱。“全被痴情误”,老先生抢了半拍,再加上“全”、“误”这样力度十足的咬字,调动起紫鹃为黛玉打抱不平的情绪。作为疑问句的句尾,“归何处”的“处”,字尾音调上扬,为黛玉的结局打上了一个重重的问号。姑娘香消玉殒,魂归何处?此时的紫鹃对黛玉的命运充满了痛惜,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6)

薛筱卿与子女

人生细想有何趣?

只要那咽喉气断百事完。

看他们,夫妻乐,儿女欢,

享荣华,弄私权,

也不过镜花水月同一般。

迅速光阴容易逝,

难逃无情七尺棺。

这正是昙花泡影终无用,

好梦醒时也枉然,

何必要勾心斗角不容宽。

这段唱词不仅是紫鹃第一人称的感叹,更是说书人对听客的警世之言,消极而又通透:一切的热闹喧腾都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最终一切归于荒芜。薛筱卿通过精彩的唱腔设计,将这两种表达视角交融在一起。

比如,“咽喉气断”四字唱得铿锵有力,而紧跟其后的“百事完”三字又运用了一个很大的甩腔。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了紫鹃对黛玉之死的痛惜以及对宝玉“无情”的轻蔑,也带有很强的劝诫口吻。听客听到此处,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震动和共鸣。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7)

薛筱卿辅导薛惠君演唱《珍珠塔》

后面几句,老先生顺势而唱,通过“看他们”之后的五个三字叠句,列举了荣国府里的种种败兆;而后略加一点停顿,马上话锋一转,提起口劲:一切的繁华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空虚易散,好像“也不过”如此。说即是唱,唱即是说,评弹作为说唱艺术的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迅速光阴容易逝,难逃无情七尺棺”两句,唱腔拉得非常足,极有张力,在紫鹃的情绪之外还迸发出演唱者本人的强烈认同。句末“七尺棺”三字又转柔,体现了紫鹃的弱女子属性,跳回到叙事人物本身。

静夜幽思冷暖自知(紫鹃夜叹昙花泡影终无用)(8)

薛筱卿

最后三句落调理应是往下沉的,但老先生始终没有忽视意境的塑造,而是以劝告的语气收尾。“昙花”二字喷口,“用”字的唱腔下行。“终无用”和“也枉然”把负面情绪延展来开,自然地过渡到最终的逻辑推论:人生在世,众生皆苦,何必相互为难呢?如此结尾富有禅意,与《桃花扇·余韵》中的名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在精神上是相通的。紫鹃夜叹所叹出的禅机佛理,也暗示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为紫鹃安排的结局——侍奉四小姐贾惜春出家为尼。这只极具释道出世风格的开篇,从景出发,由情感宣泄推向终极思考,以悲观主义的精神带领听者体会到独特的美感。

听赏吴侬雅韵

传承吴语文化

品味属于伲个江南生活

关注我们 更懂评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