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1)

清乾隆年间李绿园撰写的《歧路灯》,是一部仅有抄本流传的长篇章回小说,经栾星同志苦心校刊,由河南省中州书画社出版,使这部埋没了二百多年的优秀作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好事。我们戏剧史研究工作者同样感到高兴,因为《歧路灯》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继《金瓶梅》之后,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涉及戏剧演出活动较多的作品,它为戏剧史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少生动的、有价值的戏曲史料。《歧路灯》的内容,是描写河南省会祥符(今开封市)一官宦人家的后裔谭绍闻,在父丧之后的事情。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2)

由于结友不慎,为一帮狐朋狗友挟持、引诱走入歧途,狎娼宿妓,挥霍赌博,终使家产倾荡败落的故事。作者寓意于封建正统观念的警劝诚喻,却以细致的笔墨为读者展示了18世纪中州一带中下层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故事虽寄托于明嘉靖年间,描写的却是康熙、乾隆年间的社会生活,其中不少章回正面地描叙了戏曲演出活动。戏曲艺术的繁盛时代18世纪是中国戏曲历史的重要一页,它以地方戏曲遍及全国各地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特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小说生动地向我们透露了这历史时期,河南祥符地区各个剧种的发展状况。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3)

对昆曲的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情况。过去由于囿于某些史料,对昆曲的艺术影响、历史地位的估价,一直不够准确。比如《秦云撷英小谱》重刻序言说:“自明季逮国朝嘉道三百年来。京师、吴越皆昆腔流行。”这种说法常常被人们认作此间昆曲只流行于“京师”、“吴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陆续发现的新材料,逐步使我们看到明末以来昆曲艺术群众化的历史足迹。明末清初之际,它已是流行于全国各地方的大剧种了。比如1960年在广州发现的“梨园会馆碑记”便记载了乾隆五十年时,各地方剧种在该地区杂陈的情况,其中有班名的昆曲戏班就不下十余个。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4)

《歧路灯》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史实,仅门上堂官数到的“驻省城的苏昆班子”,实际是流动作营业演出的江湖昆班便有4个。由此看来,当时昆曲在各地区的广泛流传和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是并行不悖的。至少在18世纪初叶,昆曲艺术的足迹已经遍布于黄河沿岸了。昆曲的历史,如果从搬演梁伯龙的《浣纱记》算起,到绿园撰写《歧路灯》时,已有二百多年。在这二百余年间,昆曲在艺术上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从历史的继承发展关系方面看,昆曲和地方戏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花雅之争”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5)

恰好相反,昆曲艺术的广泛流传和它的群众化,反而使地方戏曲得以借鉴,在艺术上得以滋养,从而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小说生动地为我们提供了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旁证:其中提到的昆曲班子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它们是可以搬演整本《西厢记》和《长生殿》的;“昆”、“乱”可以合并演出,但是地方戏的“挑儿”,在和昆曲合台演出时,也只能扮个“丫头“一类的脚色,“箱穷人少”的地方戏,以单一的剧种在艺术上还很难和昆曲相颉颃。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6)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地方戏曲生机勃勃的发展面貌。它相当集中地罗列了18世纪流行于祥符地区的地方剧种。它不仅对研究河南地方剧种的历史是有价值的,对研究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地方剧种的历史,同样有重要参考价值。“陇西梆子腔”和小说在另一处提到的“陇州腔”,即西路秦腔,可知在秦腔中西路秦腔是当时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声腔,它在梆子系统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河南梆子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7)

“山东过来的弦子戏“ ,即山东大弦子戏,它是相当古老的剧种,据传说形成于明代,流布于山东西南,河南东北,河北南部。它在河南生根结果,即流传至今的“大弦戏”。“ 黄河北卷戏“它的来源尚待探讨。栾星同志说它“发源于卷县”,可作一说。有些同志认为它是由说唱“宝卷“发展而成的地方小戏。也有同志认为它形成于商丘一带,流布于河南、山东、山西。这个剧种在当时已经不被重视了,小说四十二回,夏鼎说:“谁知冤家路窄。一同张学书比多看戏,离城一里多路。你说是谁的戏?偏扁是茅拔茹一班臭卷戏。”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8)

“山西泽州锣戏”,有人认为就是罗罗腔(别名倚罗腔),此说尚待证实。不论“卷戏”还是“锣戏”,作为独立的剧种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它们的遗响却保留在地理位置与开封相毗邻的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里,它的声腔即由昆。梆、罗、卷、黄所组成。“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唢呐、朗头腔,梆罗卷”,大约都是地方小戏,现已不存。“大笛嗡”,“嗡”,是声响、没有特殊含义,如“道情”,又名“坠子嗡”。“大笛嗡”和“小唢呐”,显然都是以奏器命名的剧种,但以笛和唢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剧种甚多,无法邃断它们是什么剧种。“朗头腔”,无查证,待考。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9)

“梆罗卷”,现已不存,显而易见,它是由三种声腔组合而成的剧种,它与上述上党梆子包容的声腔接近。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流行于祥符地区的主要剧种是昆、梆、锣、卷。但对它们的研究不能囿于省界的限制。根据这些情况,更有助于我们作出如下的推断,即18世纪是各地方戏曲交流、融合的发展时期、或者叫作各地方剧种的杂交期,是“唱不惯有牌名的昆曲;腔调”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几种声腔组合在一起的剧种,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单一的声腔,过于单调、贫乏,不能满足观众的视听。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10)

多种声腔的融合便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由多种声腔融合成为一种风格统一的声腔系统,如皮黄系统或梆子系统,另一种情况是虽经融合、但没有形成风格统一的声腔系统,而保存了几合班的形式,如婺剧、川剧那样。小说提供的剧种的发展情况,不仅对于研究河南的剧种是有益的,对于研究这一时期板腔体形成的普遍规律也是十分有益的。值得着重指出的,仅在祥符这一地区便存在上述众多的剧种,它进一步证明了18世纪初叶已经进人了地方戏曲的繁盛时代。

昆曲何时被视为舞台娱乐(对昆曲流传范围和它的艺术影响)(11)

地方戏曲虽然“箱穷人少”,但它都以百花争艳的势态显示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正如门上堂官所说的,昆曲班虽唱的好,但旦脚的年纪嫌大一些,地方戏曲虽然箱穷人少,却是方兴未艾,“有两三个挑儿”,年轻又生得好看,要到京上,每日净打彩戏、一天可分得五七十两。从整体上看,年轻的地方戏曲和古老的昆曲艺术,已是相互媲美,平分秋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