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近5年来,安徽省坚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导向,将均衡发展作为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探索出一条中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近5年来,安徽省坚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导向,将均衡发展作为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探索出一条中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
标准化建设提速 城乡办学差距明显缩小
凤台县丁集镇张巷小学是一座典型的皖北农村学校,早在4年前,该校就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像安徽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样,张巷小学每间教室里都装上了“班班通”的电子白板,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上课。课外,学生们可以去图书馆借书或者上网。
安徽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084所,分布在全省105个县(市、区)。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校园网、塑胶跑道等这些曾经只在城里学校见过的设施,如今已经在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及。
2009年至2016年,安徽省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共投入700多亿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至2016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实现100%。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日趋均衡。据统计,5年来,全省中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小学由0.569降低到0.414,初中由0.538降低到0.381。
均衡教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抬谷”。在共同的进步下,全省学校生均图书达标率由60.9%上升到100%;中小学宽带接入率由85.31%上升到99.94%;校园网建有率由37.3%上升到99.86%;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覆盖率由41.5%上升到98.81%;实验室配备率由38.8%上升到95%。
信息化“隔空发力” 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安徽省农村学校和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占主要部分,教育信息化“隔空发力”,成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得力手段。
近年来,安徽省成立资源开发和应用推广中心,发挥两平台和数据库为基层服务的能力,通过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改革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学校教学效果、管理能力和教育质量。
2014年,安徽省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在线课堂”逐渐被广大农村学校、偏远学校的师生熟悉。这种跨越时空的课堂,依托宽带网络和视频会议技术,由城区学校或农村中心学校优秀教师主讲,将优质音乐、美术等课程实时传输到农村教学点,与教学点教师一道,实现同步教学。这种由安徽省探索出的,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教学点及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的难题,受到教育部表彰,并在全国推广。
在均衡发展之路上,安徽省不断以学校现代化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依据教育部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以中东部地区建设标准为参照,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新一轮中小学建设标准,提升办学条件。 2015年,全省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覆盖。
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动态的、长期性的,没有终点。因此,安徽省将在全省建立起中小学现代化进程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现代化进程监测。
教师交流常态化 师资配置更加优化均衡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队伍不均衡一直制约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2013年起,安徽省对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实施交流轮岗制。2013年至2016年,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共交流教师和校长35273人次,占比达到40%。原先由于代课教师多、老教师多,偏远学校教学缺乏活力,新交流来的中青年教师担起全校主要教学任务,教育质量很快有了提高。
光让教师“下得去”还不够,还要在“留得住”上下功夫,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安徽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从编制管理、师资来源、待遇提高、职称评审、人员交流、能力提升、表彰奖励、师德建设、组织保障等9个层面提出了有力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问题。每年安排2500名定向培养支持计划,两年共培养5000人,极大地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问题。
为均衡更多优质资源,安徽省还严格招生管理,严控择校行为;多年坚持80%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制度;农民工随迁子女做到同城同待遇,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0%。(记者陈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