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1)

原发性EB 病毒(EBV)感染为患者第一次感染EBV,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在婴幼儿,也可为无症状感染或其他不典型临床表现。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与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共同组织专家撰写《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关于IM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IM的诊断标准

IM的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和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病例需满足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中任意1项,确诊病例需满足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中任意1项。

IM的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任意3项临床表现及任一项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任意3项临床表现及任一项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1. 临床表现

(1)发热;(2)咽峡炎;(3)颈淋巴结肿大;(4)肝脏肿大;(5)脾脏肿大;(6)眼睑水肿

2. 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1)抗EBV‑CA‑IgM 和抗EBV‑CA‑IgG 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

(2)单一抗EBV‑CA‑IgG 抗体阳性,且EBV‑CA‑IgG 为低亲和力抗体

3. 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0.10;

(2)6岁以上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0.50 或淋巴细胞绝对值>5.0×109/L

IM的鉴别诊断

要注意鉴别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弓形虫、嗜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风疹病毒引起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和HIV等感染者外周血中也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其比例常为3%~5%。根据病原学检查和外周血常规检测,不难鉴别。

IM的治疗原则

IM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损伤明显应卧床休息,并按病毒性肝炎给予护肝降酶治疗。

(2)不推荐常规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等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链的延伸而产生相应抗病毒作用。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国外对IM并不常规抗病毒治疗。病情重、进展快或有并发症者可进行抗病毒治疗,热退后可考虑停用,并发脑炎者可适当延长至2~3周。

(3)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菌药物,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方面,如发生上气道梗阻、脑炎、脑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儿,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泼尼松1 mg(/ 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 mg)或等效激素。

(5)防治脾破裂,应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①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IM后脾脏的病理改变恢复很慢,因此,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才能剧烈运动;②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③注意处理便秘;④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降温,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2)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21,59(11) :905-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