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就不得不先提到什么是饮食文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总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总结(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总结

说到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就不得不先提到什么是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计民生、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理念。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美食无国界,东方人有东方人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欧美人则也有自己的饮食文化。每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受文化,历史,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影呼,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本民族地区的饮食习惯。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大致比较一览

国家

比较项目

中 国

日 本

印 度

阿拉伯

欧 美

肉类多少

很 少

较 多

海鲜多少

很 多

很少

生熟程度

很 熟

较 熟

较 熟

较 生

作料多少

一 般

很 多

较 多

混合程度

很 大

较 大

冷热程度

很 熟

较 冷

较 热

较 冷

细做程度

很 细

很 细

较 细

不 细

酒 类

高 度

多 度低

多 , 度低

饮食量

很 多

适 当

饮食空间

很 大

较 大

饮食时间

早 餐 少

早餐少

晚餐晚

适 当

斋 戒

早餐多

晚餐晚

饮食礼仪

很 严

较 严

较 严

饮食动作规范

不尽合理

合 理

不尽合理

较 合 理

较 合 理

以上这个表格只能大致的反映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部分,下面试做一些简单分析。

从肉类来看,显然是欧美菜肉食最多,而且是整块的肉,如煎牛排等。阿拉伯人虽禁食几种肉,但沿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吃肉还是很多的,如阿拉伯名餐“古斯古斯”中就是牛排、羊肉和鸡腿,不但肉种类全,量也不少。中国菜相对肉较少,除红烧肉、狮子头等外,一般是肉配蔬菜。印度菜则沿袭佛教的素食主义,一般以青菜为主,吃肉也是肉末等为多。看来中国的荤素混食多吃蔬菜优越性较多,多吃植物纤维有利于消化,多吃豆腐等豆类制品和植物油有益于健康。

从菜的生熟程度来看,欧美菜较生,不但沙拉多是拌生蔬菜,煎牛排还可以生到鲜血淋漓,只在火上过一过就吃。阿拉伯菜就基本上是熟菜,但烤羊肉等也讲究鲜嫩,偏生。印度菜多为熟菜,有时连蔬菜也做得过火。看来印度菜以熟为主,兼搭生菜较为合理。中国菜多熟食应该说比较卫生,这也是西医的免疫尚未发明前中国的瘟疫较欧洲为少的重要原因。

从菜的作料来看,欧美菜作料很少,一般就是盐、胡椒面和柠檬三种,为咸、鲜和酸三味。阿拉伯菜作料较多,如烤肉的作料就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作料。中国菜作料不少,酱油、醋、辣椒和各种酱,味道复杂。印度菜的作料更多,如咖喱等闻名世界。菜用作料的多少则是各有各的口味,难比优劣,欧洲人说:“没有作料可以吃出原汁原味。”中国人说:“加上作料可以使味道更加鲜美。”都有道理。不少作料可以起杀菌、消脂、增加食欲和帮助消化的作用,但不少中国菜用盐过多不利于健康。

从各种菜原料的混合程度来看,以欧美为最小,做肉就是肉,做鱼就是鱼,做沙拉才把不同的蔬菜混一混。阿拉伯菜的“古司古司”是把肉菜混在一起做。印度菜混合程度更大一些,常把各种豆类和青菜混在一起煮。中国菜则混合程度更大了,如熘肉片有肉、葱、姜并搭配蔬菜等多种原料。做菜原料混不混合倒无所谓,吃进肚子后,反正都混在一起。

从冷热程度来看,欧美菜偏冷,有时一顿几乎没有一个热菜,最后还要上一道甜点冰激凌之类的,全靠喝酒暖肠胃。阿拉伯则习惯吃热菜。印度菜都熟,但不太热。中国菜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热菜讲究刚出锅,如麻辣豆腐不管是上得桌来,还是吃进肚里,都怕是世界上最热的菜之一。一般说印度菜不冷不热比较适中,但欧洲的冷食锻炼了肠胃,中国的热菜可御寒。

菜的细做程度显然在欧洲比较低,基本上是砍成块来加热,蔬菜可以整根吃。阿拉伯菜做得比较细。印度菜更细一些,从不整根吃蔬菜。中国菜则做得最细,肉菜都要切成小片,小块,精工细做。中国菜的细加工是欧洲小孩现在十分爱吃中国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用刀叉切割生牛排实在不是四五岁小孩能胜任的事。当然欧洲对肉和鱼的腌制也是经过多道工序,做得很细的。一般说细做味道好,这大概是欧美人爱吃中国饭的最重要的原因,而且细做也有助于消化。

至于说餐间喝酒,中国人以为欧美人喝得多其中有误会的部分,欧美人席间喝的多是14度的葡萄酒,4杯还顶不了一杯60多度的茅台,他们管高度酒叫“酒精”,认为不是佐餐的酒。阿拉伯人禁酒,印度人也很少喝酒。因此席间进酒中国人怕是首屈一指的了,多喝烈酒显然不利于健康,至于有些地方非要把人灌醉的传统,更是必须改变的不文明的陋习。当然在东欧有些地方也有一醉方休的嗜酒坏风气。

从饮食量来看,欧洲提倡适量,分餐制,哪种菜你不愿吃或吃不下可以不要,比较适量,中国人应邀赴宴不好意思再要,还经常有吃不饱的情况。阿拉伯菜虽也分份,但量很大。印度菜量比较适当。中国菜则是不酒足饭饱不够朋友,不剩得七碟八碗不够大方。欧洲、印度的习惯比较好,尤其是欧洲人有用面包把盘中汤汁擦干吃下去的习惯,真是节约的好风尚。而中国不剩菜就没面子,实在是必须革除的陋习,适量叫菜,适量的分餐制比较合理。

从吃饭所需空间来看,欧洲人有节约地方的传统,自我节制很强,宫廷宴会座椅也排得很紧,访问欧美的中国人甚至不理解高级饭店为什么坐得这么挤。在欧美和日本,连大饭店都很少有单间。印度人晚宴需要较大的地方,阿拉伯人似乎需要的更大,而中国人需要的可能是最大的,目前请客不坐得宽宽敞敞,不包单间,似乎已上不了档次.这不利于节约土地等多种资源。

从饮食时间来看,欧洲人不大合理,晚饭吃得又晚,又好,又多,既不宜于消化吸收,还会增加体重。从实效来看,似乎把他们面包擦盘子节约的粮食又赔了回去。阿拉伯人有斋戒,从宗教习俗上应该尊重,从饮食习惯上看当然不尽合理。但从另一方面讲又锻炼了人忍饥挨饿的能力,有人甚至说阿拉伯近来多出田径长跑好手与斋戒的习惯有关。印度人饮食习惯比较适当,而中国人和日本人可能早餐过少。

饮食的礼仪是从东方到西方都有的,比如哪里为上座,第一主人不动手,其他人不能先吃。但欧美的有些礼仪似乎值得推广,如应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餐间离席被视为不礼貌;咀嚼时不应发出声音,以不影响他人的胃口;落座后不要占其他人的空间;除面包外吃其它菜不要动手等。当然,餐前彻底净手,用手吃也是可以的,只能吃面包动手显然理由也不充分。

规范进餐动作看来是有必要的,倒不在乎用刀叉、用筷子,还是用手,但要有一定的规矩。如西餐“右手刀,左手叉”是有道理的,右手用刀是用有力手,如果另一个人用左手容易撞在一起,当然碰上左撇子就勉为其难了。吃进去的东西不要吐出来,除了雅观的考虑,也有防止疾病传染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东方到西方,从欧美、阿拉伯世界到印度、中国,在饮食文化上和任何事物一样,各有千秋,互有长短,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互相适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