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正在上海求学的徐悲鸿,突然收到家中急信:,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徐悲鸿为什么厌恶发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徐悲鸿为什么厌恶发妻(徐悲鸿给儿子取了个晦气名字)

徐悲鸿为什么厌恶发妻


1912年,正在上海求学的徐悲鸿,突然收到家中急信:

“父病危,望速归!”

简单到无情的六个字,让17岁的徐悲鸿如遭雷击。

收到家信的他,甚至顾不得收拾行李,便急忙赶回了江苏宜兴的老家。

上海到江苏的路途不算遥远,但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中,徐悲鸿却屡遭波折;一路上,他不知暗自祈祷了多少次,只盼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可当徐悲鸿风尘仆仆赶到家中时,却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厢房的门窗上,贴着阿姐们剪好的囍字,亲戚们也纷纷登门,帮忙打扫庭院和采买结婚用品。

他转身跑到父亲的房间,只见父亲正在卧床休养,身体抱恙的他,神情尽是喜悦之意。

此时的徐悲鸿才知道:一切都是骗局。

从上海火速赶来的自己,正掉进一场包办婚姻的困局中。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年满17岁的徐悲鸿,无论情不情愿,都要束缚在父母的包办婚姻中。

这样的故事,也注定了徐悲鸿的不甘和厌恶。

旧时代的女子们,命运多如浮萍般身不由己。

如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鲁迅的妻子朱安,都在空亡的名分下承担着家庭责任,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丈夫,得到的却是冷漠和鄙夷。

在这场被父母精心筹划的婚事中,徐悲鸿的原配更是如此。

在徐悲鸿的一生中,她甚至是没有名字的存在;可得不到丈夫温暖的她,依旧逃不过传宗接代的责任。

她为徐家诞下长子,可这个孩子带给徐悲鸿的,并非是初为人父的喜悦,而是深深的厌恶和冷漠。

只因他厌恶包办婚姻,厌恶大字不识的妻子,出于报复和叛逆的心理,他故意给这个无辜的孩子,娶了个晦气的名字“劫生”;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名字带来的劫难,既然在7年后全部应验。

纵然悔不当初,但这些悲剧,却是徐悲鸿一手造成的。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

他的父亲徐达章是个教书和作画的先生;在家庭的熏陶下,年幼的徐悲鸿也和父亲般,自小学习画画,对于这种色彩艺术,产生了抹不掉的好感。

13岁那年,徐悲鸿跟随父亲游转四方,以卖画赚取一些薄财,勉强维持家用。

转瞬即逝的3年时间里,徐悲鸿跟随父亲走遍了乡村的小路,看遍了无数人情冷暖。

也是感慨年少多艰,他便取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悲鸿踏雪泥”中“悲鸿”二字,为自己改名,以求自己如鸿雁展翅般,扶摇直上。

16岁那年,徐悲鸿决心革新中国画,希望剔除中国画旧有的腐朽气息,引入崭新气象。

为了追求艺术,他独自前往上海,以半工半读的历练,汲取西方画作的精华。

如果没有那场弄巧成拙的骗局,徐悲鸿的人生是否会换了模样,答案不得而知。

但包办婚姻,却是那个年代中,无数才子逃不开的宿命。

对徐家父母来说:他们太了解儿子的个性,知道娶妻生子的重任,根本入不得徐悲鸿的眼睛。

也是因此,父亲身体抱恙之际,只得谎称病重,来骗徐悲鸿回家。

此时的徐家父母,也为徐悲鸿挑选了一个“家世清白、裹著小脚、温柔贤惠,恪守三从四德”的妻子。

可这样的安排,对徐悲鸿来说,无疑是人间炼狱。

他一生向往自由,对于旧封建社会里、那些束缚人的条条框框极为抗拒。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画室中的这八个大字,便是他反抗封建主义旧观念的决心。

但如此自由不羁之人,也有自己的软肋。

身为人子的徐悲鸿,根本无法做违逆父母的事情;特别是旧乡村内,不遵守父命,意图脱离包办婚姻的人,总会被无形排挤,被其他乡里人所敌视。

逼仄而无奈的现实,让徐悲鸿不得不妥协;17岁的他,带着“悲愤而屈辱”的情绪,走进了这场包办婚姻。

恰恰是这样的困局,让他认定自己的人生就如白纸,却因包办婚姻沾染了污渍,无比刺眼。

怀揣着报复性的宣泄,他为自己的长子取名为劫生,意为“遭劫而生”。

这个晦气的名字,气得父亲破口大骂:你这是咒谁死,咒我?还是咒自己的孩子?

在父亲看来,徐悲鸿的做法,无疑是对自己做法的报复;可男儿成家立业,本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已经成为父亲的徐悲鸿,为何要如此作贱自己的亲生孩子。

他想不明白,却也管不了。

传统贤惠的妻子,虽然也对这个名字不满意,但为了取悦丈夫,她只能沉默。

妻子的这种妥协式讨好,让徐悲鸿更加感到压抑。

孩子出生后,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上海,以逃离那个让他喘不过气的“封建家庭”。

徐悲鸿的绝情离开,让他如愿获得了自由,但这番做法,却苦了无辜的妻子。

她知道自己无法得到丈夫的欢喜,便尽力减轻徐悲鸿的负担;为了不让丈夫挂念家庭,她精心操持着家务事,用心照顾公婆,也全力抚养孩子长大。

有时,她会托人写信到上海,向徐悲鸿告知家中情况。

可徐悲鸿认定了这是自己的污点,对于这些信件,他从不认真去看,甚至不等拆开便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似乎这样的做法,才能让他撇清与包办婚姻的纠缠。

可是妻子又做错了什么?

她是最传统不过的女子,遵从家里的安排,相夫教子,三从四德…

这些看似被唾弃的做法,恰恰是那个时代的女子,所接受的根深蒂固的教育。

她们没有选择,也没有出路。

在本就绝望的婚姻中,她们只能认命般的,苦苦煎熬着。

或许,谁也没有错,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所以,孩子病逝没有多久,素来沉默的原配,也离开了人世。

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被他竭力排斥的发妻也好,不被他待见的孩子也好,她们的存在,始终是徐悲鸿婚姻的基础。

也是这场不如人意的包办婚姻,让徐悲鸿性格中劣势成分彻底呈现,这种带着愤懑和不甘的情绪,始终影响着他此后的人生。

作为徐悲鸿的第一个孩子,劫生始终没有得到父亲的疼爱。

直到四岁那年,徐悲鸿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亲,他才发现:

儿子劫生对于画画很有天赋,即使是偶然间的涂涂画画,也能把事物表现得栩栩如生。

就是这样的发现,让徐悲鸿一改常态。

他觉得:这个孩子是可造之材。

所以也决定:把自己的绘画技巧教给他,正如小时候的父亲教自己画画一样。

态度的转变,也让这段不受待见的婚姻,有了缓和的假象。

他给孩子“劫生”改名为“吉生”,以图“吉”的喜气冲掉“劫”的晦气。

而徐悲鸿自己也在绘画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不仅结识了许多贵人,甚至还在他们的帮助下赴日本研究画作。

可这场迟到的弥补,终究无法改变命定的劫数。

无辜的孩子,在七岁那年,因感染天花不幸去世。

孩子的悲剧结局,也让人感叹:当年徐悲鸿亲自赠予孩子的“劫”,终究是无法躲过的。

孩子的去世,也带走了原配的所有留念。

在这段绝望的包办婚姻中,她本就活得压抑而谨慎;如今孩子遭难,自己也没了任何牵挂,终于可以解脱了。

所以,孩子病逝没有多久,素来沉默的原配,也离开了人世。

应劫而生,应劫而落。

在这场包办婚姻中,徐悲鸿以最冷酷的方式,给予无辜孩子和妻子,一场无法逃离的劫数;这不是他有意造成的,却是他亲手造成的!

劫生之名,字字应验。

纵观徐悲鸿以后的人生,似乎也是一场场的情劫。

他生来不肯信命和认命,便以改名的方式,企图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他人生其他几段情缘中,这样的做法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和蒋棠珍私定终身后,他为她改名"蒋碧薇",并亲自雕刻成两枚水晶戒指,一枚"碧薇"、一枚"悲鸿",日日戴在手上。

蒋碧薇与徐悲鸿

移情别恋自己18岁的学生孙韵君时,他又为对方改名"孙多慈",刻了一枚 "大慈大悲"的篆印,以及一对有"慈""悲"字样的红豆黄金戒指,以示专情。

可以出轨为代价的爱情,哪有长久可言?

为了孙多慈,他两次登报离婚,全然不顾妻子蒋碧薇数十年的陪伴和付出;但恰是这份绝情,让孙多慈也选择了远离。

直到40岁那年,徐悲鸿遇到第三任妻子。

在这场相伴白头的婚姻中,他再次为她改名"廖静文";用这种最为滥情的仪式感,来重新定义自己和妻子的人生。

廖静文

可说来说去,名字所代表的命数,无非是个人的选择罢了。

徐悲鸿的一生,拥有太多让人感叹的感情。

困在包办婚姻的他,本可以用释然和包容的心态,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家,可他没有;包办婚姻是他的心结,是他内心的耻辱,这份怨怼和恨意,让他远离善良的妻子,也远离无辜的孩子。

如果徐悲鸿当年能够多陪伴自己的妻子,那个生来被他厌恶的孩子,是否也会因为得到精心的照顾,逃脱病魔的毒手呢!

同样的,他与蒋碧薇的感情,始于义无反顾的私奔;可苦尽甘来后,徐悲鸿却以出轨学生的方式,给予了蒋碧薇致命的伤害;后来的孙多慈也好,廖静文也好,虽然是他热烈情感的寄托,可这样的爱情,终究是让人唏嘘的。

他这一生,看似为自由义无反顾,却伤了太多人,欠了太多情…

漫长时光里,他不断画画、卖画,以自我损耗的方式,赚取高昂的赔偿费,来弥补对前妻蒋碧薇的伤害;可他欠原配的情又如何弥补,他欠廖静文的情,又该如何弥补呢?

兜兜转转,终究是欠下了太多;

数来数去,似乎怎么还、也还不清了…

————END————

其他推荐——

2003年,西安一农妇无意打开个铁匣子,成功破解64年前的一桩疑案

张大千执意娶女儿18岁闺蜜:送她幅画卖4377万,亲儿子却活成悲剧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炼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