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幕前的你,有试着规划好自己的每一天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任何事情都要分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任何事情都要分类(让一切变得简单)

任何事情都要分类

在屏幕前的你,有试着规划好自己的每一天吗?

以我个人来说,我没有。

一直以来我都不算是个有规划的人,所以为了能让自己有条理、有规划,我拜读了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一书,试图让自己更有效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那种日程本,上面写着时间轴、每日待办之类的内容,做到一个就打个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有规划去做自己的事情,然后提升自己的效率。

我在最初使用的时候,常常会在上面写七八条每日任务,然后认真完成,感觉特别充实。可好景不长,第二个月,我就开始写上去任务而不去做。第三个月,看着上面一大堆条条框框,我一边不想做,一边又责难自己,觉得自己没用。最后,连本放在哪都不记得了。

后来我常常回想这件事,我觉得我之所以不能坚持,最核心的问题是我贪恋的东西太多:读书、练字、学外语、练琴、健身、写文章、练声……

这么多的事情,我可能在执行的最初能够用热情来完成,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我越来越“懒惰”,随之而来的就是自责、气馁这样的情绪,最终连一件事都没坚持下去,全部放弃了。

既然知道了问题怎么发生,那么我该怎么调整,才能改变呢?

答案就是,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和我有一样的困惑,如果有的话,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对你有帮助。

这本书名为《化繁为简》,是一本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复杂问题的书,作者是氢原子创始人:罗蓓。

什么是化繁为简呢?

在作者看来,化繁为简就是利用正确的分类方法来简化问题。使用正确的分类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复杂中抓住事件核心点,将信息、问题、冲突等一系列的事情依照边界区分,有针对性的梳理信息、解决问题。

在我曾经的概念里,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就是抓住核心,但是我从没有想过要用到分类的方式去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作者让我在对待问题时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式,这让我受益匪浅。

在阅读的感受上,作者所讲述的内容并不复杂,甚至一个观点会配两到三个小故事、小案例,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正因为这些故事,整本书阅读起来感觉很轻松,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也能被读者很好的吸收。

在每一章的背后,作者都会附上相关的小练习,来让读者自己进行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分类思维解读问题。

比如:从电商平台搜某种类别的商品,比如健身器材、化妆品,然后观察前一百件商品,划分维度进行分类。

我就搜了健身器材,然后按照四象限法分成下面的类别:

在我看来,有这样的实操内容,让整本书多了一些互动性,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很期待看到每一章后面的实操内容的。

那么回到正题,分类思维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

一. 乔布斯:简洁比复杂更难

说到苹果公司,那可是随便一条新品消息就能让科技圈“过年”的存在。无论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苹果公司的成功。

作为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乔布斯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他好不容易创立了公司,之后却被扫地出门。

这种痛苦就像是你的孩子认了隔壁老王当爹,然后把你赶出家门一样。

如果说把“老爹”乔布斯扫地出门会得报应,那么苹果公司肯定是遭报应了,因为在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之后,公司的股价一路向下,市场份额也逐渐缩水。

时间来到1997年,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公司之后,他发现了公司的矛盾:产品纷杂,没有一个出彩的。于是乔布斯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直接把产品分类为四大类,所有苹果的产品,都在这四大类上进行延伸。

如今,苹果公司的辉煌早已证明了乔布斯的决策正确。同时,乔布斯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也沉淀到苹果公司的内部,成为苹果公司进步的底层策略之一。

当在书中读到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我曾给自己定下的每日任务。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核心问题:我为什么想做这样的事?

扪心自问,我当然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生活更充实。

那么为了想要变得更好,我弄了一大堆提升自己的事情。可这些事涉及到各个领域,我该如何做出取舍呢?

我利用在书中学到的方式建立了这样两个框架:

一个是按照我的兴趣和难易度进行划分,另一个是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来划分。

书中说,分类维度选得好,那么就可以化繁为简。

在思考之下,由于我花钱报了自学考试,学习编程对于我的工作也有帮助,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以重要—紧急程度的维度来选择三件每天必做的事情,因为我的核心在于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剩下的事情我可以根据时间来随意挑选,或者干脆不做。

当我做完分类之后,原本让我困惑的感觉不见了,因为我知道我应该把力量用到什么样的地方,这样我也不用再折磨自己,逼着自己每件事都要去做到。

在分类的过程当中,我自然而然就已经做了取舍,选择合适的维度进行分类后,取舍变得十分简单。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分类思维在生活上的运用。

二. 分类中的本能与科学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却简单有效的分类。

比如红色和蓝色,我们就常常用在表达温度的冷暖上,在水龙头的两侧,我们能看到开关就是利用红蓝的配色来指引用户区分冷水与热水,这就是一种分类思维的体现。

不过在股市中,情况却有些不同。我们可以看到欧美的股市通常用红色表示下跌,绿色表示上涨,但中国却是用红色表示上涨,绿色表示下跌。

其实这涉及到了人类的本能。

人类成长的过程中,会根据环境与文化的不同,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本能反馈。

在我们的文化中,红色是一种代表喜庆的颜色,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看到红色就觉得好,所以股市中红色是上涨,与之对应的绿色就是下跌。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红色代表着危险,绿色代表安全,所以正好与我们的相反。

这一点证明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建立的本能是有区别的,同时本能也是可以习得的。

无论是水龙头的冷暖还是股市的涨跌,都是利用到人类的本能,让用户可以简洁迅速地获得信息,这就是一种本能分类的体现。

当然,本能分类并不严谨。因为世界太过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的感觉是错误的,比如把小熊猫当做小浣熊,螃蟹的钳子都是对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科学分类出场了。

科学分类就是科学家对于一切事物的严谨分类,充满了细节,能够系统地解决问题。但科学分类需要下辛苦去学习,所以在习得时间上需要的时间更长。

在科学分类这方面,卡尔·林奈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生于西方蒙昧时代,当大多数人都相信神创万物的时候,林奈就开始对生物进行科学划分。我们曾在生物书中学到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方式就是林奈所发明的。

利用科学分类法,我们可以省去复杂的认知时间,利用简单的区别将物种进行划分,同时还能将以前无法分类的物种划分出来,这就是科学分类的妙处。

林奈所做的,就是从混沌中找到核心点,划出一条又一条的线,将无序变为有序,将繁杂的东西化为简洁,从而造福全世界。

所以,在我们设计产品或者是做一些研究的时候,不妨尝试使用本能分类与科学分类,让我们的用户或者读者能更轻松了解并使用我们的产品,这样我们的竞争力就一定比复杂无序的产品更强。

三. 用游戏来培养分类能力

分类能力如此重要,我们要怎么去培养呢?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几个培养分类思维的练习,其中一个和自己女儿玩的小游戏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游戏是这样的:说出三个物品,然后把它们分成两类。

比如杯子、树叶、太阳这三个物品。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这怎么分?

那屏幕对面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分呢?

作者打了个样:

杯子和树叶是一类,太阳是一类。因为杯子和树叶都在地球上,太阳不在地球上;

杯子和太阳是一类,树叶是一类。因为杯子和太阳都没有生命,树叶有生命;

太阳和树叶是一类,杯子是一类。因为太阳和树叶都是自然存在的,杯子是人造的……

没想到吧,这游戏是这么玩的。

当我“恍然大明白”以后,感觉自己的世界像是被推开了一扇门一样,突然变得更广阔了。利用想象力与分类能力,去观察、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给你不仅在培养分类能力,更是提升了好奇心与想象力,磨练了发现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原本一个简单的分类能力,却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分类能力不仅能化繁为简,解决生活工作上的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思考与洞见。

总评: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无论是作者的案例,还是章节末尾的练习,或是提到的分类游戏,都让我觉得整本书很有趣味,阅读中也没什么抵触心理。

同时,多元化的内容让书阅读起来很顺畅,经常不知不觉就读了三五十页,不仅看了故事,还能从故事中学到一些核心的知识点。

无论分类方法如何,其核心就在于抓住重点,进行区分,将复杂的东西变为简单理解的东西。当我们能理解,并运用在生活中的时候,也许这小小的能力,就能创造出大大的价值。